以高质量党建赋能新质生产力
来源:广东科技报作者:薛菁2024-04-17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新质生产力”,既打开了经济发展的全新赛道与全新视野,也给党的建设带来了新的课题。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的领导是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保障,新时代推动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高质量党建赋能,以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凝聚起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激活、迸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优势。


党建引领方向,筑牢新质生产力思想高地。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对习近平经济思想的进一步丰富。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新的转型与质的跃迁,实现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过渡与转型,首先在于生产力发展理念的重塑,这就需要充分发挥高质量党建的方向引领作用。通过聚焦高质量党建的政治引领与思想引领功能,筑牢思想高地,助推新质生产力进入实践场域。第一,以党的高质量政治建设,把握发展“方向盘”,明确支撑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各主体在新发展使命与国家战略安排深度耦合中的政治站位,奠定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政治基础。第二,以党的高质量思想建设,带头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形成途径等重要论述,推动新质生产力从概念向系统思维和实际运演变的转变,助推新质生产力在全党、全社会得到深入学习理解。第三,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创新开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不断创新优化理念、方法、话语和途径,用具象化、符号化的形式阐释新质生产力,将新质生产力的宏大叙事转变为具体发展愿景,促使新质生产力在全社会入脑入心入行。通过高质量党建,锚定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目标与方向,推动新质生产力理论找准实践接榫点,夯实思想根基,抓准正确航向。


党建培养人才,塑造新质生产力主导力量。新质生产力是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的生产力新质态。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和最活跃的因素,让生产力各要素发展更充分,各要素之间的组合更优化,关键在于培育契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人才,将人口数量红利转变为人口质量红利。随着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突破应用,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富有创新能力与创新技术,能够运用数字资源、数字技术和智能设备进行现代化生产与现代化管理的新型劳动者。党建在培养人才中具有独特优势,通过高质量党建充分发挥组织功能与制度功能,为充分培养、调动人才要素服务“国之大者”蓄势储能。其一,高质量党建发挥组织协调功能,健全人才培养、服务机制。充分发挥党建在人才培育中所具有的统筹协调、资源共享以及共同培养的突出优势,调整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制约人才要素培养、流动的体制机制,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人才、培养人才、服务人才的理念与氛围,为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的力量保障。其二,高质量党建发挥带头示范功能,促进人才发展与新质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共融互促。深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坚持以战略性新型产业和未来产业为目标导向,通过党员人才带头、全社会人才参与,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突破新质生产力发展中面临的重大课题,调整优化人才布局结构,引导人才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流动。


党建优化管理,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内核,其重点是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将最新科技成果运用到产业链中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实际动能;产业是依托,产业的升级与转型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途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构成其主要模式。党建引领业务共通共融是实现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跃迁的有效途径,面向新质生产力,需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主体支撑作用,通过党建优化管理,推动创新、产业优化升级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一方面,以高质量党建凝聚力量,运用组织设计和制度设计集中优势资源突破核心技术,通过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支部建在项目上等多元化党支部构建形式,通过“流动党组织”、“固定党组织”+“临时党组织”等多样化党组织构建模态,统筹安排人才资源与劳动资料,实现高素质劳动者、“新介质”劳动资料与“新料质”劳动资源融合互动的效益最大化;通过高质量党建引领制度设计,为人才、技术和资金等优质生产要素向形成新质生产力方向的有效流动提供机制保障。另一方面,以高质量党建明确布局,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战略决策中的独特优势,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国家战略安排与新质生产力形成各主体自身的发展特点,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布局,着力解决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与传统产业在理念、资源、技术等方面的差异与矛盾。通过高质量党建优化管理布局,实现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依托的发展主阵地的构建。


作者:薛菁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广州大学研究基地。


本文系广东省高校党建研究会关于“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高质量发展”党建研究后资助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