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从”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概念教学微创新与大合作工作坊正式启幕
为深入贯彻《广州市基础教育强基提质“2+2+1”帮扶行动方案》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精神,3月30日,在广州市教育局的指导下,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与广州市从化区教育局携手开启“天从”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概念教学微创新与大合作工作坊。参加本次活动的领导和专家有广州市教育局教育督导室主任、一级调研员林海英,广州开放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曾海,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产学研中心主任、副教授余红,广东省电化教育馆“教师活动”负责人梁春晓,广东大概念教学研究中心教授孟月萍,广州市从化区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陆敬强,广州市从化区教师发展中心书记、主任黄长新,以及副主任冯洁,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二级调研员张伟春,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督导室主任王泳,天河区教育信息和装备中心主任谢建光、副主任姚焜、研究规划部部长黄燕燕等。
专家引航,创新引领
广州市教育局教育督导室主任、一级调研员林海英和广州市从化区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陆敬强在启动仪式上分别发表了讲话。陆敬强指出,天河区教育局此次组织的培训活动,不仅响应国家教育政策,更是主动拥抱变革、提升教学质量的实际行动。天河区作为广州市教育强区,在教育信息化方面成就显著,尤其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对从化区乃至更广区域具有借鉴意义。
▲广州市从化区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陆敬强
林海英在讲话中强调了本次活动旨在推进广州市基础教育强基提质工作,确保“2+2+1”帮扶行动落地生效。她赞扬了天河区通过结对帮扶,在教育管理、教学研讨、教师培训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尤其是天河区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的项目中取得了重要突破,其成功经验不仅在广东省内产生了深远影响,还辐射至贵州、新疆、重庆等多个省市区,为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树立了典范。
▲广州市教育局教育督导室主任、一级调研员林海英
广州开放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曾海教授在发言中详细解释了数字素养的概念,提出了教师数字素养发展的四个阶段,强调了数字素养的四个一级指标。他呼吁教师按照数字素养的要求,致力于教育教学的提质,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校为主战场,发挥教师的关键作用,推动高质量发展。
▲广州开放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曾海教授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产学研中心主任、副教授余红强调了人工智能的互动和创新性生成特点,并指出人机结合将产生新的课堂形态,即人工智能时代的对话教育。对话型课堂不仅限于教师与人工智能的对话,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与人工智能的对话,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产学研中心主任、副教授余红
广东省电化教育馆“教师活动”负责人梁春晓老师从各方面多角度阐述了广东省“双融双创”活动的详细情况,重点讲解了“双融双创”获奖课例的五个关键要素并详细解释了获奖课例评价的12个指标和9个核心点。
▲广东省电化教育馆“教师活动”负责人梁春晓
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二级调研员张伟春在发言中指出,在数字化浪潮下,我们的教育真实情景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粤教翔云数字教材应用平台等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广泛应用,以及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都为教育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接着,张伟春进一步明确提出了以广州市的“双融双创”和广东省的“双融双创”比赛作为本次培训的重要任务。他强调,这些比赛不仅是检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平台,更是推动基础教育强基提质、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他希望教师们能以此为契机,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变革,将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融入教学中。
▲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二级调研员张伟春
随后,张伟春提出了三个命题作文:“如何优化我们的对话词?”“如何实现教学微创新?”“如何实现课堂的深层次转型?”这三个问题,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教师们思考的大门。
问题导向,任务驱动
针对以上问题,当天的培训活动设置了三个主要任务:对话词优化三要素、教学微创新四要素和教师大合作和课。
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关键在于如何优化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对话词。在任务一对话词优化三要素环节,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小学余锐杰老师和广州奥林匹克中学李可丹老师分别进行了案例分享。两位老师带领学员通过自己的课例,围绕“对话词”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实践,引发了学员的热烈反响。随后各共同体经过热烈的分组讨论,分别登台展示了他们总结的对话词优化的要素。最后在张伟春的引领下,将对话词优化的三要素概括为:角色、任务和要求,老师们充分理解了对话词优化的三要素,并初步掌握了对话词优化的技能。
▲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小学余锐杰
▲广州奥林匹克中学李可丹
在任务二“教学微创新四要素”的学习与实践环节,广州市天河区汇景实验学校林梓晴老师和广州市天河区吉山小学梁锦平老师也分别带来了案例分享。在本环节,林梓晴将C4的微能力点总结概括为:“观察-思考-交流-展示-创新”,实现了结构化表达。张伟春特别强调了“结构化”在实现教学微创新中的关键作用,并鼓励教师们将微能力点结构化,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对话词相结合,推动教学的创新与发展。张伟春现场演示了如何使用“观察-思考-交流-展示-创新”这一知识结构,进行C4创造性学习与表达的活动设计。
▲广州市天河区汇景实验学校林梓晴
▲广州市天河区吉山小学梁锦平
在任务三的重头戏——“教师大合作和课”环节,湛江市第十七中学团队毛细、陈家清两位老师带来了《共研共进共分享,学用创传促发展》的和课经验分享。
▲湛江市第十七中学团队毛细
“和课”构建了教师队伍微创新大合作的“链式反应”机制,是对教育帮扶的四大核心问题(先行有效吗?展开有人吗?实践有型吗?后续有链吗?)的回答。“和课链反机制”是学、用、创、传的递进循环——要点在学,重点在用,核心在创,关键在传——推动最佳实践不断从一个教师到另一个教师的无限传播,从而形成教师队伍建设的链式反应机制。
为提高教育帮扶接力和传播效度,形成粤东西北教育帮扶、东西部协作、省市百千万三大项目的合力,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协同多方建立了基于和课HEKE链反机制的“火星水库——南粤东西教师发展微创新大合作空间站”(简称“火星水库空间站”)。空间站以生成、共享、传播微创新与最佳实践为使命,有效支持火团、星团及支持单位以“任意排”的方式开展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的和课、优课解码等微创新大合作活动。
天河与从化正在开展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帮扶,本次培训就是广州天河与从化携手共创“学用创传”教育帮扶新模式的深入探索与实践,是紧扣教师队伍建设这一高质量发展重点,使用新的教研机制和研修模式,实现两地教师数字素养共同提升的重要举措。
通讯员 | 尚桂如
编辑 | 董敏炜
图片 | 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