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悠悠琼瑰——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典藏玉器特展”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宫展区)陈列楼二楼文物特展厅开幕,展览由南越王博物院(西汉南越国史研究中心)、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主办,宝鸡市考古研究所、扶风县博物馆协办,展出玉器123件/套,汇聚了宝鸡地区西周弓魚(“弓魚”为一字,读yú,下略)国墓地、益门二号春秋墓等重要考古发现出土的玉器,是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典藏玉器首次在岭南地区大规模展出,展至4月12日。
展览以古代玉器工艺为切入点,通过“璞玉浑金”“琢玉成器”“美玉如斯”三个部分,讲述“玉”的故事,展现中国玉器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弓魚国玉器 千年重光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位于陕西关中平原西部的宝鸡,有着2700多年的建城史,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地区通往西北、西南的交通枢纽,古代文化遗存非常丰富。被誉为“炎帝故里”的宝鸡,不仅是著名中外的“青铜器之乡”,也是早期玉器的重要出土地。
西周 玉鱼
1974年至2003年间,宝鸡市区的纸坊头、竹园沟、茹家庄等地,先后发现了西周弓魚国遗存,出土文物3000余件,包括精美的青铜器和玉器。弓魚国是西周时期的重要方国之一,史籍失载,有赖于考古发掘,其历史面貌大概得以复原。“弓魚”,出自弓魚国墓葬遗存出土的青铜器铭文,弓魚国国君称“弓魚伯”,伯为爵称。从纸坊头、竹园沟、茹家庄三地的国墓葬来看,大都保存完好,年代和等级序列比较完整,可以推定上下承袭、中无间断的弓魚伯世系,大概是从周文王晚年、武王、成王前期,到昭王晚年、穆王之时。至于弓魚国的势力范围,中心区域应在渭水以南、清姜河两岸台地,此处适合开展农耕、放牧、狩猎等多种经济活动。从出土遗物的文化因素看,揭示出弓魚国与中原地区商文化、西南地区早期巴蜀文化、西部甘青地区寺洼文化等的联系,反映出弓魚国与周围方国部族交往甚为密切,是一个相当活跃的西周方国。
西周 玉鱼
2024年是宝鸡弓魚国墓地发现50周年,籍此之际,弓魚国出土玉器首次来穗展出,不仅能让市民朋友一睹千里之外、千年以前的西周弓魚国玉器的精美,也能从雕琢未毕的璞玉中了解西周玉器的良工技艺,以此来认识弓魚国的独特文化魅力。
西周 玉牛
玉作六器 礼仪之邦
“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玉器因其温润含蓄,又需雕琢方能成器,自古以来被赋予了诸多美好的含义。中华传统文化中,不仅以玉与君子相喻,更以玉为礼制的体现。
《周礼》有言,“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玉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在传统信仰中,玉有着沟通天地神灵的作用,常被制成不同的礼器,被赋予不同的寓意,在国家祭祀、权力象征、丧葬文化等范畴中,均有广泛运用。
西周 蚕形玉璜
远古时期,玉多作为宗教仪式中的礼器。比如玉璜,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是巫师在进行宗教礼仪活动时的饰件。以甘肃为中心地区的齐家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由于宝鸡地处关中平原最西端,与甘青地区相接,宝鸡地区出土的齐家文化玉器较多。本次展览中,展出了西周窖藏中的“三璜联璧”,体现出齐家文化多璜联璧的玉器文化特色。
西周 玉夔龙
商周时期,玉走下神坛,成为统治阶级身份地位的标志。用玉的等级制度,不仅体现在祭礼、聘礼、军礼、葬俗各处,还体现在装饰上。弓魚国作为西周王畿的方国,其贵族墓出土的玉器体现了周代的等级制度,玉器的种类、数量及精美程度按级别有所区分。
战国 龙纹玉佩
南越文王墓出土玉器244件/套,是汉代玉器中的精华。除了玉衣、玉璧、玉觹等丧葬礼仪用玉,还有大量日常生活所用的玉容器、玉带钩、玉佩饰,充分展现了秦汉时期岭南地区对中原用玉传统的继承和发扬。通过展览,我们将从宝鸡玉器中窥见秦汉岭南玉器对于中原玉器的相承和发展,从而更好地读懂岭南文化与中华文明一脉相承、华夏一统的历史进程。
工必有意 意必吉祥
作为2024年新年南越王博物院的首个院内展览,本次展览精选了多件具有吉祥寓意的玉器向市民游客展出,让观众朋友从吉祥纹饰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春秋 玉觽
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自古以来,人们在对玉石的设计和雕琢上,或多或少会赋予其吉祥的寓意。先秦时期,装饰玉器的创作多以花鸟鱼虫等自然生物作为原型,比如国玉器中,常见的有玉鱼、玉鸟、玉牛等。商代晚期,以鹿为纹饰的玉器开始出现。鹿在传统文化中被认为是瑞兽,《宋书·符瑞志》中记载:“鹿为纯善禄兽,王者孝则白鹿现;王者明,惠及下,亦见。”可见鹿在古人心目中是明君、贤者的标志。唐宋以后,鹿与“禄”谐音,又有了福禄的寓意。明清时期,陈设玉器最为繁荣,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吉祥图案,以石榴、蝉、蝙蝠、鲤鱼、白鹅、荷花等传统意象,象征登科、富贵、长寿、多子等不同的祈愿,反映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福和期盼,体现中华民族传统观念中至善至美的特点。
清代 透雕蝙蝠纹玉簪一对
本次展览在展现玉器之美的同时,力图让大家感受玉文化所滋养的中华民族精神品格,理解国人尚“玉”的真正原因,真切体会“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君子无故玉不弃”的含义。
【部分文物赏析】
1.玉鱼(1974年宝鸡弓魚国墓地茹家庄一号墓出土,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墓主为弓魚伯,此玉鱼出土于墓主右腿附近。玉鱼为青碧玉质,有深色斑点,微受沁,有朱砂等附着物。由于鱼身、鱼尾之间有一半圆形的管钻痕迹,玉鱼有可能是再生形玉器,即原器可能是斧、钺类工具,经再加工而成玉鱼。
2.片雕回首玉鹿(1974年宝鸡弓魚国墓地茹家庄一号墓出土,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弓魚国墓地共出土玉鹿9件,此件是较为精美的一件。弓魚国墓地茹家庄一号墓的墓主为弓魚伯,此件玉鹿应该是属于同一墓中的殉妾。玉鹿为青玉,受沁呈灰褐色,鹿为回首站立状,雕琢简洁明快,鹿角如树枝分叉,高耸头顶,鹿双目微翕,似在山野中闲庭信步、闭目遐想,生动逼真。
3.三联璜璧(1980年太白乡浪店村高家咀出土,扶风县博物馆藏)
这一组玉璜具有齐家文化特色。齐家文化是以甘肃为中心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其玉器盛行多璜联璧,且造型简洁,装饰朴素。宝鸡地处关中平原的最西端,西北接甘青,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宝鸡自古以来就成为各种文化的交融地,齐家文化玉器在宝鸡地区出土较多。这组玉璜为同一玉料所制,玉质、器型相同,三璜可以组合成璧。虽出自西周窖藏中,但玉质、器型风格都显示出齐家文化的特色。
4.透雕石榴玉饰(明代,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这件玉饰应是镶嵌于如意上的瓦子或是其他器物上的嵌饰,运用石榴和蝉作为纹饰题材。在传统纹饰中,石榴象征子孙繁昌,蝉有“蝉蜕于污秽”之意,表示高洁,也有一鸣惊人之意。石榴与蝉,是明清玉雕中常见的吉祥题材。
5.龙凤纹玉璧(清代,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这件玉璧采用浮雕技法,一面饰首尾相接的带翼螭龙,另一面饰相对交尾的两只凤鸟。此类图案在清代晚期较为流行,寓意广游天下,结交四方。玉璧是玉器中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类,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红山文化开始,至清代仍长盛不衰。清代是玉璧的仿古期,此时的玉璧不再是沟通天地灵物和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而是帮助凡人趋吉避邪的吉祥物,因此玉璧上常常雕刻龙、凤、云气、星象等吉祥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