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路平
茂名博贺港是我国距离南海油气田和马六甲水道最近的港口之一。曾几何时,“高州船”是岭南古代三大船之一,博贺海上运输与商贸空前繁荣,一度成为我国南方的主要对外贸易口岸。早在1500年前,冼夫人便从这里乘船去海南岛;民国初期,孙中山先生更是把发展博贺港的规划写进了《建国方略》……
古高凉郡为开辟海上丝绸之路提供物质基础
博贺港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区域之一。高凉郡悠久的桑蚕史及广阔的经济腹地,为开辟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古高凉先进的铸铜、造船和航海技术,则为开辟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必要的航海条件;繁荣的海外贸易,使其成为开辟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平台。
据考证,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晚期,茂名境内已有土著民族繁衍生息。电白瓷土资源丰富,土质优良。陶瓷业从汉代开始,历朝不衰,宋代陶瓷制品更大规模外销。高凉产葛,葛布作为贡品自周代以来产销两旺。而刘恂在《岭表异录》中,也记载了俚僚铸铜的精湛技艺。
汉代起,海上贸易逐步兴起。当时主要用木头帆船将陶瓷、丝绸、葛布等运往东南亚国家,进行商贸活动;再从东南亚国家收购玛瑙、象牙、翡翠等运回国内销售。由于当时航海技术不高,商船多为木头结构的帆船,航海时要沿着近海海岸前行。由于电白博贺是天然良港,船只途经博贺时,多在那里停泊。博贺也成为当时丝绸之路重要的货物补给点和船舶维修站。南朝时,电白各港口已与广州、雷州、海南等地通航。高凉人在博贺沿海建设港口,利用高大结实的树木建造铜铁木结构的船舶,开展海上贸易。
冼夫人是高凉地区海上丝路的先行者
2016年,广东省政府参事室广东文化研究组和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的专家教授联合组成的调研组考证,博贺港是广东海上丝绸之路一个始发港,冼夫人是高凉地区海上丝绸之路的先行者。从南朝算起,至少有1500年左右历史,可定位为“海上丝绸之路千年古港”, 是广东海上丝绸之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冼夫人时期,古高凉百废待兴,引进中原的生产技术,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为开展海上贸易提供了物质基础。
史料记载,南朝时俚人盛行舟楫,航运发达。冼夫人平定高凉后,奏请梁武帝收复海南岛,先后组织数万人开发建设海南,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当地发展。其后,海上贸易不断拓展。据记载,冼夫人的商船曾远渡斯里兰卡,与周边2/3的东南亚国家有着经济、文化和贸易交流。据《隋书·列女传》卷八《谯国夫人》记载:“(冼)夫人以扶南犀杖献于陈主。”扶南,古国名,其地在今柬埔寨。由于冼夫人的历史贡献,形成了冼夫人信俗。1400多年来,冼夫人信俗在古高凉地区和海南岛盛行,并影响到东南亚地区,为我国的海上丝绸之路架起了无形的桥梁。
博贺曾是南方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
明代,电白海域设有“番船澳”,作为外国商船聚集停留区域。 而从正德至嘉靖几十年间,电白博贺港的“市舶贸易”很为繁盛。《电白县志》载:“市舶提举司废署在水东墟,或云在莲头”,应在今电白县县城或在莲头港。明朝初年,倭患不断。正统五年,都指挥张演奏请在电白博贺设置备倭官,整顿海防、抵御倭寇,促进了海上航行与贸易。据记载,明末海禁既开,粤西境内的博贺等逐渐成为我国南方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
公元714年,唐朝在广州设置“市舶司”管辖对外贸易。明朝,葡萄牙人在珠江口多次骚扰,战事迭起;而浙、闽、粤东海岸,葡、楼(日本楼奴,即海盗商人)合流的“侨患”也相当严重。为加强广东沿海防卫,并保护逞罗、占城、爪哇、琉球诸国的正常贸易,明朝廷在正德年间命这些国家的海舶移泊于相对安全的粤西高州之电白县。据《明史·佛郎机传》和《明熹宗实录》记载,正德年间(1504~1521年),明朝廷决定将广东市舶司迁到较为平静的电白博贺,外国船只停泊在电白县海港。《澳门图说》亦记;“先是海舶皆直泊广州城下,至前明备楼,迁于高州府电白县。”
万历《粤大记·广东沿海图》在“沿海要区,全粤门户”的电白县城西南标有“番货澳”、“可寄泊”,到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莲头港“在电城北额南三十里”,“水深港阔”。在莲头岭东南标“番船澳”,并注“可泊南风船三十只”。据明《水寨条约》记载,明末海禁既开,粤西境内的博贺等逐渐成为我国南方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南洋(东南亚)、欧洲、美洲各国,货船相继东至,商人纷至沓来。
博贺莲头港是电白的海上咽喉。清朝,电白沿海地区有大小港口11座,有莲头、博贺等8座炮台。清康熙二十四年开海贸易后,为了严格管理对外贸易,清政府在广东设立粤海关。从此,粤海关代替了历朝的市舶司,成为中国近代正式海关的滥觞。粤海关负责管理整个广东沿海的对外贸易,下辖省城大关及澳门、惠州、潮州、高州、琼州、雷州七大总口。高州总口设在博贺。清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收录了《莲头寨港图说》一文:电白县莲头港近设有铳台三座,战船一十七只,官兵分防信海,东接双鱼,西界限门二百余里,左哨则山后港为信,右哨则以赤水港为信,各分领兵船五只,而把总官则领兵船七只,扎守莲头三港之中。
“威水史”
“高州船”曾是岭南古代三大船之一
据茂名当地文史专家介绍,唐宋时期,粤西海上航运、海上贸易发达。从海外贸易换来象齿、犀角、翡翠、珠玑、玳瑁、香料等。北宋以后,电白沿海海盐制造业、海上渔业发展迅猛,成为中国海盐的最大产区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的渔港之一。捕捞、加工的鱼干远销各地,海盐和鱼产品贸易发达。宋元时期,博贺沿海及附近成为中国主要造船地区,尤其是明清时期电白沿海制作的“高州船”与“广(广州)船”、“潮州船”被称为岭南古代三大船。
史料记载,明代高州与广州、潮州、琼州合称“广东四大造船中心”,所造“高州船”,规模巨大,最大者可载三四千石。博贺电城等地所造的先进的“高州船”,曾远航东南亚、南亚和日本。
神电卫是广东仅存明代卫一级海防建制遗址
神电卫是目前广东仅存的明代卫一级的海防建制遗址。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在与博贺相邻的电城镇设立神电卫,管辖粤西(包括电白博贺)的军事保安防务,是当时高州、宁州(吴川)、双鱼(阳江)、信宜、阳春等5个守卫千户所的指挥中心,是明朝海防西路防线的重镇。当时在沿海莲头、鸡笼山、博贺立炮台,有艟艚编队,巡哨远洋,神电卫也成为南中国的海防要塞。清朝拨旗兵6110名,保障了海上航运与贸易。明成化四年(1468年),电白县城从高州旧城搬迁电城,在此治理400多年。神电卫至今仍保存着卫城十字街的基本格局、警楼——钟鼓楼、城墙和护城河以及古码头、卫城戍军后裔群体和特有的卫军语言——“旧时正话”。
专家点评
冼夫人与东南亚联动密切,不仅仅是贸易往来,更是一种先进文化的输出。从海外分布着众多的冼太庙看出,茂名自古已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部分。对此,广东省政府特聘参事、广东省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开发项目组组长、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认为,冼夫人与海洋文化和海上丝绸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她是古今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光辉形象。应当承传弘扬洗夫人文化和精神,充分发挥冼夫人文化在海外的遗存和影响,并注意挖掘冼夫人文化在当地特有的情感积淀和民俗传承,使冼夫人文化成为海上丝路沿线国家的亲情纽带、友谊纽带、文化纽带。
相关链接
建设博贺新港区,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
如今,茂名在博贺建设新港区,推动临海经济的发展,打造宜商宜居的滨海新区。博贺新港区的崛起和冼太故里文化旅游景区的建成,弘扬和演绎了积淀多年的海洋文化。通过加强博贺港的开发建设,使博贺成为现代化的宜商宜居的交通枢纽,推动博贺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建成现代化的新港区。同时,推动粤西、桂东南货物汇聚在博贺港,通过航运运往世界各地,同时又把世界各地的货物运回博贺,销往内地,互通有无,使之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