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广东研究院主办,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梅州市科学技术协会、梅州市教育局承办,梅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兴宁市科学技术协会、兴宁市教育局、范剑冰奖教基金和兴宁一中协办的2023年广东省“院士专家广东校园行(梅州)”活动,在梅州市兴宁一中举行。华南理工大学原校长、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圣彼得堡工程院外籍院士刘焕彬为该校师生带来了一场以“读书·思考·实践·创新”为主题的科普讲座,300多名师生聆听了报告。
▲刘焕彬院士参观校园
▲合影留念
报告中,刘焕彬首先深情讲述了他四次来到兴宁一中的故事。他特别提到1960年在兴宁一中考场参加高考一事;就是在这里,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华南理工大学开启了他的科学之路。
“书卷如故友,每见似相亲。读书常思索,集成能创新。”刘焕彬以自己题写的小诗《读书》引出个人的读书心得;向在座的师生传授了科学、高效学习的技法。“知识可学,而智慧需悟。”他认为,思考是知识转化的关键。知识转化是一个闭环:首先通过学习思考,将公有知识转化为自有知识;再通过思考和综合集成,将自有知识转化为智慧;最后通过创新发明,将智慧转化为公有知识。高级思考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学会让思考模式从线性转向三维。
接着,刘焕彬通过防蚊换气扇、太阳能汽车辅助通风系统、新型劈柴器、足球发电、从创客到科学家等创新案例指出,培养创新能力虽然没有统一的指南,但有共性过程要素,即创新思维的五个要素:兴趣、质疑、学习思考、知识集成、实践完善。他通过创新过程的四个步骤,启发学生注重培养创新能力,要敢于提出问题,指出“问题”是创新思维发生的核心机制,引导师生要观察思考,提出创新思路。
讲座中,刘焕彬还分享了他的科技创新实践和启示,并通过宣传片《院士风采宣传》讲述了他的“创新+创业”之路以及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的创新实践感悟。他寄语广大学子“立志做大事,勤奋创未来”,希望广大青年学子勤奋读书,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将来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人物小传
刘焕彬院士长期从事高等学校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先后主持和承担了 30 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的重点项目。在过程建模与模拟、软测量和智能控制、制浆造纸过程节能减排和污染控制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发表论文 350 多篇,著作 6 本,授权发明专利 25 项,获国家级奖励 3 项,省部级奖励 12 项。
刘焕彬是广东制浆造纸学科开拓者之一,一生与造纸和书籍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大学时就怀着对知识和书籍的热爱投入造纸工程专业。20世纪70年代,他意识到传统造纸业的发展离不开自动化技术,于是开始了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研究工作。进入互联网时代,他转变科学创新思维方式,用大系统的思维方法思考问题,用跨界集成的互联思路解决问题,用优化与智能化提高效率,实现目标。而在智能化时代,他和他的团队更是走在时代的前沿,通过构建“工艺桥”“工艺云”和“工艺AI”,构建“云桥工业”互联网平台架构,从而实现了自主创新发展目标。
他于2000年当选为俄罗斯圣彼得堡工程院外籍院士,2001年当选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2004年荣获俄罗斯国家工程学突出贡献“伊万•古列宾”勋章,2013 年荣获首届“叶剑英奖”,2019年获“华人教育名家”荣誉称号,2020 年获“广州市产业领军人才”荣誉称号,2022 年获“广州最美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文图:梅州市兴宁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