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广州市科普特色村
科普应急急救知识,可以提高市民的应急、急救水平,提高自救互救能力。11月30日,由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白云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广东科技报社承办的“广州市科普特色村建设”系列科普讲座在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大石岗村会议室举办,活动邀请了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急诊科副主任、急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教学主任郭壮波作《常见急救知识介绍》专题讲座。郭壮波为大石岗村13个社的社长、网格员和村民们科普了创伤后的止血、包扎、固定和家庭烧烫伤、中暑 、癫痫 、卡鱼骨与气道异物、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的处理方法,讲解了如何正确拨打120,并现场演示了心肺复苏的正确操作方式,受到了热烈欢迎,村民们还积极参与互动。
分清三种常见的出血症状
“常见出血分为毛细血管出血、静脉出血和动脉出血三类。其中,血色鲜红、呈喷射状的动脉出血最严重,因其含氧量高,失血量多,危害性大。”郭壮波指出,要分清三种常见的出血症状,如若发现是动脉出血,要立即止血,否则会危及生命。而毛细血管出血的血色鲜红、呈渗出水珠状,失血量少,多能自动凝固止血;静脉出血的血色暗红,非喷射状,一般为涌出状,如果时间长导致失血量大也会危及生命。
家中出血该如何止血?
郭壮波科普道,家庭常用止血方法有直接压迫法和间接按压止血(指压血管止血)法。直接压迫法适用于较小伤口的出血,用干净纱布、无菌纱布、清洁的毛巾、衣物、围巾等直接按在受伤出血的部位10-20分钟,多用于静脉出血的止血。指压血管止血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临时止血方法,适用于头、颈部和四肢的动脉出血,一般在受伤动脉的近心端,通过用手指压迫血管将动脉压向深部的骨头,从而中断血流,达到止血目的,例如前臂出血,压迫肱动脉;手指出血,压迫指动脉。
“小朋友经常会流鼻血,很多大人会让小孩把头抬起来后仰,这是方法是错误的,鼻血会返流到鼻腔,严重者可导致窒息。”他介绍,鼻子出血时应保持安静,不要慌张,把头稍微向前倾,而不是后仰,避免血液倒流,干扰到正常呼吸。并用手指压迫出血侧的鼻翼约5-10分钟,直到鼻血停止。可以用冰敷在鼻梁上,让鼻腔内血管收缩、帮助止血。如果压迫超过十分钟后仍未止血,就要送医作进一步的处理。
此外,当遇到四肢较大的、较复杂的出血或出血较快时,应采取止血带止血法,一般用于四肢大血管破裂、出血汹涌或经其他急救止血法无效者。弹性较好的橡胶带或身边的腰带、领带、围巾、三角巾等都可用作止血带,也可用毛巾、头巾、手帕、衣服、领带等制成布条代替止血带,止血带止血时一定记得在止血位置加衬垫,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同时止血带止血不宜超过1小时,每隔40-60分钟要放松1-2分钟。包扎方法有环形包扎法、螺旋包扎法、疏松螺旋包扎法和反折螺旋包扎法。需要注意的是,动作要轻柔、迅速、准确、牢靠、松紧适宜;尽量用无菌敷料接触伤口,不要乱用外用药及随便取出伤口内的异物;四肢部位的包扎要露出指(趾)末端,以便观察末梢血运情况;三角巾包扎时,角要拉紧,边要固定,对准敷料,打结要避开伤口;绷带包扎要从远心端缠向近心端,绷带圈与圈应重叠1/2或2/3,绷带头要固定好。
烧烫伤后冲脱泡盖送
提及烧烫伤处理原则,郭壮波指出“冲—脱—泡—盖—送”的处置流程。冲指用流动冷水冲洗至少 15 分钟,带走局部热量,减少热损伤,如果疼痛感较强,可延长冲浸的时间;脱是指在冷水中,将覆盖伤口表面的衣物去除,必要时可以用剪刀剪开衣服,避免弄破水泡,注意把戒指、手表、皮带、鞋子或其他紧身衣物去除,以防止肢体肿胀,血运不畅,出现坏死;泡只是将烫伤的部位在冷水中持续浸泡 10-30 分钟,但对于大面积烧伤患者及小孩和老人,要注意浸泡时间和水温,以免造成体温下降过度;盖是用无菌的纱布、毛巾覆盖伤口并固定,减少外界的污染和刺激,保持清洁和减轻疼痛;送是指情况严重时要及时送至专科医院进行治疗。郭壮波强调了以下几点注意事项,第一,不要用冰块代替流动水冰敷,因为烫伤后的皮肤组织没有表皮保护,变得更加脆弱,直接冰敷容易冻伤皮肤。第二,烧、烫伤后最好不要于灼伤处自行涂一些药物或食品,如牙膏、麻油、酱油、护肤膏等,容易导致无法散热、污染创面,甚至引起化学反应,加重伤情。第三,烫伤后不要抹有色药:红药水是含2%红汞和98%酒精或水的酊剂,后续医生需要清洗伤口时不易清除。
气道异物梗阻用海姆立克法
郭壮波还深入浅出详细介绍了在家发生中暑、癫痫、卡鱼骨与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的处理方法,讲解了如何正确拨打120,并现场演示了解决气道异物梗阻的海姆立克法。他一边站在椅后演示一边说道,当发生气道异物梗阻却家中无人帮忙时,可以用海姆立克法自救,上腹部抵压在椅背、桌边和栏杆等坚硬处,连续弯腰向内、向上挤压腹部5次,每秒冲击一次,可以连续反复挤压,直到异物清除为止。
最后,郭壮波在医学模型上演示了心肺复苏的正确手法,并告知大家:“当遇见心脏骤停时及时行心肺复苏,能够减少死亡的发生!”村民们轮流在假人上体验操作,得到了专家的手把手指导与建议。
广东科技报记者 麦博 黄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