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龙城——长江流域的青铜文明”展览在南越王博物院开幕
来源:广东科技报作者:莫文艺 通讯员 南越王宣2023-08-22

8月22日,由南越王博物院(西汉南越国史研究中心)、湖北省博物馆、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及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盘龙城——长江流域的青铜文明”展览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宫展区正式开幕。


1.jpg


据悉,本次展览展至12月10日,是南越王博物院在广州考古70年、南越文王墓发现及发掘40周年之际推出的“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系列展览”,旨在展示与纪念一代代考古人及文博人辛勤耕耘的成果,让公众更好地认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感受华夏文化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发展脉络。


2.jpg


盘龙城遗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北郊的盘龙城经济开发区,是长江流域已知等级最高、遗迹最丰富的商代前期遗址,距今已有约3500年历史,被誉为“武汉城市之根”。遗址包括宫城区、李家嘴、杨家湾、杨家嘴、王家嘴等多个地点,总面积为3.95平方公里,出土了大玉戈、青铜大圆鼎、青铜钺、绿松石镶金片饰件等3000余件精美文物。这些遗迹和遗物都具有很高的研究和观赏价值。因此在1988年,盘龙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并于2021年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3.jpg


本次展览共展出205件(套)精美文物,分为涛起城池、卓卓商邑、古粤文明三大部分,通过文物资料与文献研究的结合,系统地展示盘龙城遗址考古发掘数年来的工作历程与重要研究成果,勾勒出盘龙城从兴盛到衰落三百年的历史脉络,向观众展现了一幅幅盘龙城的城邑生活、兵戎祭祀、劳动生产的宏伟画卷。同时,展览结合岭南地区受中原文化辐射下的历史遗存和先进原始瓷制造技术向北扩散的考古例证,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内部的碰撞与相互交融。“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博物院推出此次展览,正是助力公众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重要举措。


4.jpg

 

盘龙城遗址的发现发掘,既是对夏商时期历史的不断复原,也见证了新中国考古学科的逐步完善、不断发展。本次展览通过文物、考古工作记录的展示,将文物本身与考古历程结合,带领观众沉浸式地感受盘龙城的历史复原过程。

  

重点文物赏析

 

075A3388logo2.jpg

铜钺                                        

商代

1989年杨家湾11号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此铜钺内狭短,刃部延展为半圆形,侧角向上翘,平肩。制作精湛,纹饰绮丽,内上部两面均饰一饕餮兽面。钺为砍杀兵器,也可为刑具。青铜钺主要流行于商至西周时期,盘龙城出土的这种钺是政治、军事权力的象征,一般都出土于高等级墓葬中。

 

075A3388logo.jpg

弦纹铜鬲                                     

商代

1974年盘龙城李家嘴1号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器物通体经过修整磨光。折沿,口立对耳,鼓腹部,曲底分裆。腹裆部饰三个三角纹,颈部饰三道平行弦纹,国家一级文物。

鬲是炊煮器,与同是炊煮器的鼎相比,鼎可以明显的分为腹身与足两部分,鬲的腹部与足部则不好分开。中空的鬲足可以扩大受火面积,便于较快的煮熟食物。

 

李家嘴M2:19.jpg 

兽面纹铜斝

商代

1974年盘龙城李家嘴2号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口外侈、口沿立二矮柱,柱钮扁圆,短颈,足高作四棱三角,尖锥空足外张,颈饰三段组兽面纹和夔纹,整体造型规整优雅。

青铜酒器是商代最重要的礼器,爵、觚和斝是商代礼器最基本的组合形式。青铜斝最早见于二里头文化时期,流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

 

075A3398.jpg

兽面纹铜簋                             

商代

1974年盘龙城李家嘴2号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器身饰弦纹、饕餮纹。饕餮目方形凸起。足部有三个“凸”字镂孔。盘龙城出土的青铜簋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商代青铜簋。

 

微信图片_20230804152211.jpg 

青铜兽面纹牌形器                                  

商代

2014年盘龙城杨家湾17号墓出土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藏

器物残缺严重,上部边缘有一不规整的弧边,可知不是容器。表面装饰的兽面纹饰仅剩躯体部位,形象突出,线条流畅,边缘锐利,生动而不失威严,原器应当体量较大。

 

 

 

 

14-16 觚爵斝组合.jpg 

铜觚爵斝组合                                  

商代

1974~1980年盘龙城杨家湾4号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觚、爵、斝是商代早期最为常见的青铜礼器组合。

 

 

13 5.25132 铜觚.jpg 

铜觚                                  

商代

1989年盘龙城城垣1号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敞口,筒体中粗,高圈足外撇呈座状。腰部饰两组兽面纹,圈足上饰夔纹一周。圈足上方有两个“十”字镂孔。

 

10 5.530 铜盉.png 

兽面纹管形流铜盉                                  

商代

1974年盘龙城李家嘴2号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顶部有管状冲天流,流底两边的乳钉与构成兽面。袋足中空,腹部饰饕餮纹,侧面为夔纹。

青铜盉最早见于夏代晚期,早期的流置于顶上,晚期的有提梁。这类封顶盉主要流行在商代,它与爵、斝等酒器同出,属于温酒器。盉盛水以调和酒味浓淡。

 

 

微信图片_20230804152157.jpg 

陶鱼                             

商代

1974年盘龙城宫殿区出土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藏

整体造型为鱼形,戳有鱼眼,鱼身用阴刻的斜线交叉制出鱼鳞,并可作磨锉之用,颇具创意与艺术审美。

 

微信图片_20230804152152.jpg 

原始瓷尊                             

商代

1983年盘龙城王家嘴82探方8层出土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藏

双折肩斜腹尊器表施黄釉,口颈内侧留有块状绿釉。圆唇,折沿,高颈,双折肩,深腹,底略凹。口沿上有二周凸弦纹,颈部四周凸弦纹,肩部饰曲折纹和编织纹,腹部饰编织纹。

 

36 5.25007 玉璇玑.jpg 

玉璇玑

商代

1980年盘龙城楼子湾6号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浅绿色透闪石,带黄色斑点,蜡状光泽。 中为一圆孔,周边两侧呈方形,两角作扉牙射出。方料琢圆但保留边角者,称为玉璇玑。

 

微信图片_20230804152228.jpg

绿松石镶金饰件(复制件)                           

原件商代

2014年盘龙城杨家湾17号墓出土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藏

 

微信图片_20230804152221.jpg

绿松石镶金饰件(复原件)                           

原件商代

2014年盘龙城杨家湾17号墓出土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藏

器身主体以绿松石片镶嵌贴塑,眉毛、眼睛、牙齿、额饰、眉间饰由金箔片装饰而成。绿色的玉石和金色的黄金相互映衬,视觉效果十分突出。这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金玉镶嵌饰件,对于研究早期金器和金玉镶嵌工艺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南方科技大学文化遗产实验室将饰件复原为一首双身的浮雕龙形器。这是目前年代最早的独体一首双身龙形器,是商代先民精神信仰的重要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