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科技人才齐聚广东,为科技创新发展建言献策
来源:广东科技报2023-07-12

聚焦中国科协党校“领航计划”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国情研修活动(广东班)

 

日前,中国科协党校“领航计划”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国情研修活动(广东班)圆满闭幕。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齐聚广州进行为期五天的研修活动。经过专题教学、实地考察调研后,学员们围绕科技创新如何服务高质量发展、科技人才培养、重大科技领域发展难题、科研生态建设等问题开展分组讨论,通过激烈而有效的思维联动,以点及面、多角度、多维度为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引领支撑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活动现场 - 1.jpg

 

多轨道助力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是手段,也是方法,如何利用这种先进的手段和方法去实现现代化建设是我们要思考的关键问题。”中国医科大学教授温倜强调,要把握好科技创新的方向,创新技术要时刻与国家经济主战场齐头并进。重庆邮电大学讲师王烨则指出,科技创新要以产业升级为导向,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培育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产业链和价值链的竞争力,同时科技创新需要与国际接轨,积极参与全球科技创新合作。他提出要通过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促进科技创新的跨国交流和合作,提高科技创新的国际竞争力。

 

就科技创新如何服务高质量发展这一问题上,深圳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副主任王冠雄表示,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既要在关键领域、“卡脖子”核心技术上下功夫,聚焦科技自立自强,为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奠定扎实基础,也要加强对科技创新成果的考核和认证,重视科技创新过程中的监管和阶段性成果总结,避免出现“放卫星”现象,切实保障科技创新成果落地和产业化转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东北电力大学教授孟勃通过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趋势、优势差距、战略布局进行融合分析,强调重大科技成果是赢得发展主动的利器。要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科技创新,进一步在产业化对接精度上细致探究、在创新深度上有效挖掘,在合作广度上不断延伸;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原创研究、注重科学前沿谋划,促进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完善产业推进政策,实现人工智能应用产业化发展从而推进人工智能治理体系建设,努力营造有利的国内国际发展环境。

 

多管齐下培养人才梯队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了一流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临床大数据中心主任艾思志指出,科技人才培养具有长周期规律,科技工作者往往需要在一个领域深耕数十载才能在相关研究领域中具备一定的科研优势。他认为,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引导科技人才,强化人才的代表性学术贡献,弱化论文数量、帽子等在科研工作者成果中的占比,让科技人才能够沉下心为国家做贡献是重中之重。

 

“科技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贯穿于人才成长的各个阶段。从基础教育的科技兴趣挖掘,到中等教育的科技兴趣培养,再到高等教育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以及工作后的研发实践能力塑造,需要构建起良好的培养衔接机制。”福建理工大学互联网经贸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庄伟卿指出,现有科技人才培养普遍存在发散、脱节问题,科技人员成才较多依赖于偶发性。对此不仅要激发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研发能力,也要持续关注经验丰富、资深的研发人员,对这一群体加强跨领域、持续性的培养训练。这一点与昆明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讲师詹东的想法不谋而合。詹东认为对于人才既要尊重独立性又要强调合作性,“人才成长有阶段性差别,良好的、可持续的人才发展和成就需要构建人才生态圈,生态圈中的要素需丰富多样,为人才发展不同阶段和时期提供支持。”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态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倩认为,人才应该是个性化、多面复合的,青年科技人才应该争取更多的多学科交叉学习交流的机会和平台。对此,广西大学教授莫帅提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既重基础科学研究,又兼顾新方法、新思路、新技术的工程应用,多维度、多层次构建科技人才培养平台,国外与国内相结合,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学校与政府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融合等,不同角度培养人才,不同维度展现人才,实现人才强则科技强。其中在学校与企业结合阶段,莫帅认为通过中试完善生产工艺的重要性不可小觑,应当加强中试环节,以校企合作推动中试基地建设,通过建立开放共享服务补偿机制,推动试验设备、仪器等开放共用,强化技术创新中心、大学科技园的中试功能,优化其评价机制,从而推动科技创新向纵深发展。

 

跨行业跨学科解科研难题

 

“在全球风险挑战交织叠加的背景之下,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新兴技术、底层技术成为维护国家战略安全的关键砝码。”上海海事大学副教授巢志明认为,科学研究也正在面临新挑战,数据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现代科学研究变得更加宏观和复杂,跨学科、跨国界的合作也越加频繁。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除了探索自然奥秘,探索人类的认知边界,基础研究也是破解“卡脖子”难题的关键开关。

 

“发达的农业离不开优良的种质开发,也离不开高效的耕作技术;先进的芯片生产离不开精良的光刻机,也离不开高端的封装涂料。”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曹德昌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任研究员何晓松一致认为,在当前形势下解决我国面临的一系列“卡脖子”问题离不开跨行业跨学科的协作。

 

中南大学副教授陈万松结合自身高校科研经历指出,我国高校科学研究存在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突出问题,主要在于高校缺乏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产业化平台和机制以及与企业合作的有效渠道和模式。基于此,陈万松建议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变革:一是高校科研创新应与企业应用主体紧密配合,发挥高校学科背景多元、人才梯队完善、研究资源丰富的优势。二是高校科研选题需注重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导向出发,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打破国外封锁垄断,实现我国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多措共促科研生态建设

 

以创新科技为支撑,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科技发展前沿,依托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人才和资源优势,加快推动前沿学科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企业创新中心等高水平创新机构建设。这是多位学员反复提及的关注点。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张彦表示,借助区位优势吸引海外人才归国创新创业,扩大高水平科技成果支持力度。同时以优势产业为牵引,以国内优秀企业为支撑,促进年轻创业群体成果转化,结合国内优势产业特色,聚焦电子芯片、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重点发展方向,积极探索科研+人才+产业的创新模式,提升国内优势领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以创业环境为保障。从海外人才创新创业需求出发,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等改革试点先行先试,为创新创业群体提供尽可能的便利。强化创业金融支持,引导社会资本重点投资科技创新创 业,创造世界一流创新环境。


文字 | 卓映紫

图片 | 赵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