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黄埔区科协细分科普人群,精细化科普,针对低年级同学侧重于问题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素质的提升和对好奇心与想象力培养。5月18日,区科协为广州高新区一小一年级的同学们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活动,邀请广东省科技图书馆科普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走进海洋世界,开启奇妙的珊瑚探索之旅。
老师们首先和同学们进行了短暂的互动,放松身心,拉近与同学们之间的距离。随后,省科技图书馆的老师们为小朋友们带来了“亲亲大自然——海洋的热带雨林”主题科普活动。生动的课件,风趣的讲解,充分激发了同学们对海洋知识的兴趣。
老师告诉同学们:珊瑚礁被称作生态系统海洋中的“热带雨林”,是成千上万种生命的摇篮。它们为海洋中的各种生命提供着庇护所,默默地保卫着海底的生态平衡。全球珊瑚礁面积只占海洋总面积的不到0.25%,却为30%的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全球近5亿人直接依靠珊瑚礁为生。珊瑚虫不能移动,除了通过伸缩触手来捕食,主要通过与一种藻类——虫黄藻共生,获取足够的养分,虫黄藻通过光合作用为珊瑚虫提供了90%以上的能量,虫黄藻也是珊瑚各种艳丽色彩的来源,如果珊瑚虫没有藻类共生,就会发生白化现象,最终因为营养不足而死亡,而珊瑚礁因此会停止生长,失去光彩。海水污染以及全球变暖是珊瑚礁白化的重要原因。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包括我国的三亚和西沙群岛均出现了大面积的珊瑚礁白化现象,保护珊瑚礁已经迫在眉睫。
在活动的同时,老师带领同学们亲手用轻黏土制作珊瑚虫,用黏土珊瑚虫模拟珊瑚礁形成的过程。小朋友们全心投入,五六个围成一组,跟随老师的指导制作起了黏土珊瑚虫。“珊瑚是五颜六色的,请同学们选择你们自己认为最好看的颜色哦!”老师在指导同学们制作粘土的同时,也向同学们再一次介绍了珊瑚虫,让同学们更加深刻认识这些海洋生物。同学们在认真学习的同时,也发挥奇思妙想,制作起了自己心中的珊瑚虫。在老师的帮助下,小朋友们都展现了一组组充满童趣的作品。“老师,我做了一个广州塔珊瑚虫”“老师,我做了一个超级触手珊瑚虫”。“大家都做的很棒,让我们来看看珊瑚虫是如何组成珊瑚的吧”,老师把每个小组制作的珊瑚虫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个形态各异的美丽珊瑚,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珊瑚虫组成了珊瑚,小朋友们心中满满地成就感,脸上都笑开了花。不仅学习了珊瑚的有关知识以及认识了保护珊瑚的重要性,也亲身体验了珊瑚的形成过程,收获科学知识之余还认识了海洋生态。意识到每个人都要注意个人习惯,从点滴小事做起,减少碳排放、不乱扔垃圾、不购买珊瑚制品,保护珊瑚、保护海洋。
本次科普进校园低年级专场活动,是黄埔区科协面对不同科普对象有针对性地调整科普内容重点和素质能力提升目标,将科学精神贯穿于教育过程中的全新尝试。通过对侧重点、授课形式上适应性的调整,从而帮助低年级同学更好地认识自然,认识自我。培养善于发现问题、勤于探索思考的科学家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