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该镇的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荣获2016年度省科技奖特等奖 东莞横沥镇从“模具名镇”走向“模具强镇”
来源:广东科技报作者:记者 叶青2017-02-20

    从小到大,从粗放型发展到规模型、高技术型,东莞市横沥镇已发展成为汽车零部件冲压模的集聚区,成为“中国模具制造名镇”和“广东省模具制造专业镇”。近几年横沥镇模具行业产值保持年增长 20%以上,2015 年横沥镇模具行业产值达历史水平,突破百亿大关;2016年横沥镇首次进入全国百强镇,位列81位。

    以传统模具产业发家的横沥镇,缘何能突破发展瓶颈,重获新生呢?在此背后,是横沥镇探索走出的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此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不仅推动横沥从“模具名镇”向“模具强镇”华丽转身,且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高端发展,探索走出了一条面向传统模具产业集群实施协同创新的新路子,为广东省专业镇转型升级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由横沥牵头的项目“东莞横沥镇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实践”夺得2016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唯一的特等奖。

政府“搭台”引领产业转型

    东莞市中泰模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泰模具)自主研发出国内第一条高性能热成形生产线,通过它可以生产出强度高、重量轻的汽车零部件,不仅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而且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促进了热冲压零件的国产化。

    在东莞横沥镇有1142家模具厂,中泰模具仅是其中的一家。作为“广东模具制造专业镇”横沥镇,其模具产业始于上世纪 90 年代,当时以手工作坊制造为主,技术含量低,无法形成规模优势。近几年,横沥镇还面临土地容量逼近极限、人力资源严重不足、基础设施薄弱、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等瓶颈问题,产业“搭便车”时代已结束。新时代下,横沥镇意识到只有向科技创新要力量,才能转型升级,获得“重生”。

    可是,尽管很多企业清楚转型的重要性,但局限于人才、资源,他们一时无所适从,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政府主动站出来牵线“搭台”,多次前往上海、武汉等高校邀请专家学者到东莞横沥调研。2012年,横沥镇与上海交通大学等7家高校院所以及相关企业协会共建专业镇科技创新平台——横沥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建设“965”创新服务体系,打造了政产学研合作的协同创新体系,探索走出了一条面向传统模具产业集群实施协同创新的新路子。同时,该镇通过建立领导挂点服务优质企业工作制度、成立风险资金池、开办“模具师傅”培训班等方式,促进产业与科技、金融、人才深度融合,组建“金融综合服务一体化平台”,建成模具技术培训学院和3D打印综合创新园,打造横沥模具产业云专区,推动线上线下协同创新。

    为中泰模具生产线研发牵线搭桥的正是横沥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该协同创新中心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化运作”的模式,由镇政府投入引导资金、提供研发用房,高校院所投入技术、人才、专利等无形资产,企业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主要聚焦模具产业,根据模具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有选择性地引进高校的优势科技资源,同步整合与科技创新紧密相关的创意咨询、创业孵化、金融服务等要素资源,建立覆盖模具全产业链的平台体系, 为产业链升级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目前已超500多家模具企业获得科研支持,达成合作项目60余项。

    继中泰模具研发出热成型生产线后,位于该镇模具科技产业园的天倬模具有限公司将与科研机构合作,结合“互联网+智能制造”及“横沥模具云专区”建设,共同建设“汽车冲压模具智慧制造产业示范基地”。据了解,天倬模具计划今年6月份前建成一个智能化的无人生产车间,届时不仅人力成本节约50%至60%,生产效率也会大大提升。

体制创新集聚创新动力

    如果说,横沥协同创新中心是横沥镇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开题破局的一个创新探索,那么,体制创新则是横沥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体系中最为关键的一笔。横沥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始于 2006 年,经历了科技创新基础建设期、协同创新探索期、发展期和 快速发展期;实现了模具行业从小到大,从粗放型发展到规模型、高技术型。

    “横沥镇协同创新的工作开展牵涉到多个主体,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管理模式、运营机制等方面有所创新。”据横沥镇镇长何植尧介绍,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由以管理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为主,从引资“输血”转变为引智“造血”,从改善招商环境,转变为改善人才生态环境。其次,为保障协同创新能持续发展,应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合作机制激发各方的合作动力,理顺高校科研团队与企业协同创新的渠道,聚集持久创新动力。

    为此,横沥镇以科技创新政策为保障,先后出台了《横沥模具强镇发展规划》等,强调以政府为引导,注重做到“两个精准:即精准找到企业的需求,精准为企业提供创新资源。其中在理念上率先突破,为引入高校创新资源、实施协同创新奠定组织基础;在资金上侧重扶持,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在资源上优先配置,保 障协同创新持续发展。同时,加快推进产业与科技融合、产业与金融融合、产业与人才融合,用创新组合拳支撑协同创新体系。已建有“金融综合服务一体化平台”,自2013 年以来累计协助上百家企业融资超过 10 亿元;实施广东省专业镇金融信用体系试点工作;建立首期规模各 1000 万元的两个“风险资金池”,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何植尧表示,近年来,横沥着力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资源要素的整合,实现“三个有效转变”:即产业培育上,由过去的“自然生长”到提供更有力、更精准、更科学的“人工服务”转变;产业链条上,从单一的模具生产到与科技、金融、人才全产业链、创新链转变;市场需求上,由“野蛮生长”到减少无效需求、扩大有效需求的“供给侧”转变。

    体制机制创新释放区域发展活力。目前,横沥镇已成为汽车零部件冲压模的集聚区,成为“中国模具制造名镇”和“广东省模具制造专业镇”。近几年横沥镇模具行业产值保持年增长 20%以上, 2015 年横沥镇模具行业产值达历史水平,突破百亿大关。2016年,横沥镇综合实力取得了历史性突破,首次入围2016年度中国建制镇综合实力前100强。

模具行业跻身百亿行列

    产业协同创新体系为横沥镇带来的巨大变化可从一组数字看清楚:

    模具产业不断壮大发展。近几年来,横沥镇模具行业总产值每年增长保持20%以上,从40亿元增长到103亿元;年产值5千万元以上的模具企业数量从2012年的12家增加到2015年的28家;模具企业数从363家增加到1142家。同时,模具产业链条上下游配套日益完备,带动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升。GDP增速连年保持在10%以上,综合排名从东莞市第27名上升至第15名。

    企业发展模式变了。模具产业由玩具、家具等低端的劳动力密集型转变为汽车、电子产品等中高端的技术创新型。全镇R&D经费投入增长了350%,高新技术企业数由7家增加到目前69家,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增长了166%。2012年以来,横沥镇协助企业建立3个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的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3家,总数达到40家,开展“机器换人”企业达49家。

    由于企业扩产、产业集聚,全镇厂房需求大幅上升,这两年厂房租金涨了40%,基本保持“零空置”,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和村民财富稳步增长。

    值得关注的是,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横沥镇的新兴产业也得到发展。横沥台一盈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液态金属可是一种世界级的先进材料。它比不锈钢轻,又比不锈钢硬,是未来具有革命性影响的新材料。以此为契机,公司将重点开发智能手表等市场。

    在协调创新体系的带动下,创新已成为横沥镇的发展共识。横沥镇目前有3个院士工作站正在大力推进,其中明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电子信息院士工作站已经挂牌,正茂精机有限公司高分子微粒精密成型技术与装备研究院士工作站、横沥模具协同创新中心模具智能制造技术院士工作站正在申请建设,擎洲光电研究院、双红生物研究院、东莞市建筑节能标准联盟等已经落户3D打印创意园。

    何植尧表示,“拿到这个奖不是最终目标,而是一个新的起点。” 接下来,横沥镇将以此为激励,进一步加强与高校院所的合作,继续抓好模具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招引高端的创新人才和科研团队,加快产业配套设施建设,全力打造模具产业云专区,推动模具产业的智能制造,设立模具产业投资资金等,通过一系列举措的实施,集聚更多优质的创新资源,提升创新效能,通过创新为多元化发展注入更大活力,不断擦亮横沥协同创新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