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楫勇进推动湾区高质量发展
广东科技报讯(记者 刘肖勇)风起湾区,创新潮涌;奋楫扬帆,逐浪前行。4月18日,在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下,由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凤凰网主办的“奋楫勇进推动湾区高质量发展”——2023年大湾区创新生态大会在广州拉开序幕。
本届生态大会持续2天,通过政府引导,汇聚粤港澳大湾区高校院所、科技企业、投融资机构、服务机构等各领域专家,融合政策、技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打造一站式创新、创业、创投资源交流合作平台,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
超写实虚拟人、AIGC数字内容生成、信息系统核心芯片、巡检机器人、无人机云台灯、机器人咖啡亭、高纯石英材料、AR衍射光波导、数字病理图像分析系统……走进会场,“高科技·硬科技主题展”琳琅满目的高科技展品吸引了不少“粉丝”现场参与互动体验。本场展览分为智能装备展区、新材料与光电芯片展区和数字经济展区,展品来自广纳四维、紫为云科技、梅傲科技等19家“高精尖”技术企业,重点展示芯片、元宇宙、人工智能、纳米等高科技、硬科技,让参会人员现场体验湾区前沿科技成果。
大会内容丰富,亮点频频。包含“走进大院大所”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凤凰网大湾区中心工作站挂牌仪式暨湾区科创与世界对话行动启动仪式,“汇聚各方要素,共建大湾区创新生态”50人闭门会议,2022年广州市科技服务示范机构“以赛促评”颁奖,顶级智库嘉宾主旨演讲,新思辨、新布局、新发展——要素赋能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高科技·硬科技主题展,走进大院大所——广东腐蚀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专场等八大亮点环节。
“今天,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牵头主办的大会,让我们与众多大院大所、高校、金融机构、企业、服务机构齐聚一堂,聚焦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力促创新要素有机融合。打造的‘走进大院大所’系列活动,也将促进大院大所与其他市场要素更好地互动和合作,共同打造更好的创新生态环境。”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弓鸿午在致辞中表示,广州将继续发挥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和“火车头”作用,加速创新、创业、创投资源自由流动,打通“科学技术化、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产业资本化”路径,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优势成为发展胜势,携手港澳和大湾区其他城市同向发力,共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打造“走进大院大所”系列品牌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促进“双链融合”
广州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两条路径协同共进,发布《广州市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简称《行动计划》),大力实施战略科技力量引领行动、产业创新发展导航行动、科技产业金融融合行动等“六大重点行动”,加强创新引领、产业牵引、技术攻关、载体提质、金融催化、人才支撑,打通“科学技术化、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产业资本化”路径,推动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新型研发机构在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推动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攻克“卡脖子”难题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阶段的重要推手,助力打通科技成果从“书架”到“货架”的转化之路。
在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弓鸿午,广东省创业投资协会名誉会长、广东省政府发改委原主任李春洪,广州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永忠,广州市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吴辉,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媒体大数据认知计算研究中心主任王生进,天河区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宋爱平,凤凰网副总裁、总编辑邹明,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董事长秦海鸥,广东腐蚀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马越红,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院长、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博士于广平,清华珠三角研究院副院长李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州研究院副院长马博,广东省新兴激光等离子体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级高工朱昆,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研究院助理院长任豪的见证下,大会开幕暨“走进大院大所”系列活动正式启动。
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通过整合各类要素“走进”大院大所,加强大院大所与区域产业、企业之间的合作,不断整合科研机构和高新科技企业资源,充分发挥大院大所和企业各自优势,加强应用技术赋能创新创造创业,让“实验室”走向“应用场”,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劲科技动力,借力“大院大所”,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生态圈贡献力量。“走进大院大所”系列活动首场将带领企业、投资机构、银行走进广东腐蚀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简称“腐创院”),通过企业技术需求集中发布和腐创院技术成果推介,进行成果转化精准对接。
“走进大院大所更多的是要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让更多的企业和投资机构、服务机构、技术转移机构等创新要素参与进来。通过政府引导,搭建平台,进行要素市场化配置,让更多的高企、上市公司、拟上市公司和大院大所进行合作,产生更多的共鸣,让大院大所的技术成果,给科技企业注入更多创新活力,共同携手发展。”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董事长秦海鸥表示,大湾区中心通过数字化整合13 万家科技企业数据,对企业的技术需求、创新能力、科创属性做出评价,同时提前把大院大所的技术成果梳理成册,包括技术、产品、应用场景、产业化等,把“走进大院大所”打造成系列品牌活动,走进不同的院所,进行“揭榜挂帅”精准对接。
以科技自信做强文化自信
携手凤凰网向世界讲好湾区故事
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响彻羊城大地,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引领发展征途。“广州是一片创新创业创造的热土,科技创新主体非常活跃。提供优秀的科技创新文化供给、不断地创新转化宣传形式,一直是广州市对外宣传的重中之重。”广州市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吴辉在致辞中说道。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广深港”科技集群连续3年位居全球创新指数第2位。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一直以强大的创新创造能力推动着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聚集国家实验室、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国家未来产业科技园等国家级重大平台的城市。
现场进行了凤凰网大湾区中心工作站挂牌仪式暨湾区科创与世界对话行动启动仪式。“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正式启动与凤凰网的全新合作,将科技创新与文化传播深度结合在一起,合力将广州乃至大湾区的科技成果和创新故事更有影响力地传播出去,可谓是科技文化创新发展的典范。”吴辉说道。
强化科技服务支撑能力
助力高企科小创新发展
打造“政产学研金用服媒”创新生态圈,除了科技企业、大院大所等创新要素,也离不开优质科技服务机构的支持辅助。今年初,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厅指导,广州市科学技术局主办,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承办的2022年度广州市科技服务示范机构“以赛促评”圆满落幕。赛事共吸引了270家广州科技服务机构参与,包括成果转化服务、技术转移服务、技术开发服务、科技咨询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科技金融服务六大领域。
活动现场举办了2022年广州市科技服务示范机构“以赛促评”颁奖仪式。本次赛事总奖金最高1000万元,共设置50名优胜奖和50名优秀奖的名额,100家获奖机构全部纳入广州“科技服务机构白名单”,优先向政府部门、科技企业等单位推荐合作。
在科技服务示范机构“以赛促评”基础上,今年广州市科技局印发了《2023年“一区一机构”支撑发展服务工作方案(试行)》,强化科技服务支撑能力,发挥专业科技服务支持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促进创新要素向科技型企业集聚,提高各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申报量、通过率,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宣传发动、培育跟踪、申报指导、政策送达等高质量创新服务,为企业贴身服务、陪伴式成长。
“一区一机构”是广州市科技局为引导各区科技主管部门加强与优质服务机构联动,共同服务科技企业的重大举措。统筹机构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结合广州“科技服务机构白名单”及广州各区推荐,遴选出支撑机构负责相关工作,发挥专业科技服务支持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投入260位以上专业科技服务人员,为潜在科技企业提供高质量创新服务,政府对优质服务机构通过“免申即享”方式给予绩效评价后补助经费。同时发起成立广州市科技服务业促进会,制定全市科技服务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打造科技服务“广州标准”品牌。
加强科技领域生态合作
深度赋能创新主体发展
主题分享环节,大连理工大学教授、科技部火炬中心原主任张志宏带来了《用好政策工具、营造创新生态》的主旨分享。从公共科技政策的基本特征、政策目标、创新政策工具的主要三种类型以及面向企业的我国公共科技创新政策现状等方面讲解政策工具对营造创新生态的作用,以“企业创新积分制”为典型案例,对该政策工具的创新模式进行介绍,对政策成效进行分析。
“创新生态包括创新平台、创新政策、创新氛围、创新服务四个主要方面。构建创新生态要以创业、研发、服务为核心,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循环,发挥自由文化、灵活机制、国际宜居的支撑保障作用。”张志宏对大湾区创新生态营造提出四点建议:充分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高政策工具的精准度;充分整合调动各类服务资源,深度赋能创新主体发展;高度重视独角兽等高科技高成长高价值企业培育工作;发挥大湾区海量应用场景优势,充分挖掘开放场景资源。
近期,AIGC、大型语言模型(LLMs)、ChatGPT、 IPv6+等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成为了“数字”技术热点;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新焦点,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成为新一轮产业变革核心驱动力。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电子系信息认知与智能系统研究所所长,广州紫为云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王生进以《人机交互智能技术—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为主题进行了精彩分享。
“‘十四五’规划、二十大报告中多次提及数字中国建设,强调加强科技创新和科技领域生态合作,提高国家综合科技实力,加快构建以数字化、智能化为特征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在数字中国和智能经济发展中,产业界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可以围绕技术创新、标准体系、数据安全、产业协同、数据对抗、AI伦理等方面,积极推进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为建设数字中国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王生进说道。
广州紫为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顾友良表示,清华珠三角研院对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政策熟悉,同时提供了体系支持,便于整合优势资源、协同创新,通过清华珠三角研究院这一平台激活广州高校院所以及专业服务机构的资源,帮助企业弥补资源方面的不足。“我们是第二次参加生态大会,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收获。提供了认识新朋友的好机会,可以跨界了解到新领域的业务,我们也在技术、资金,产业标准制定方面进行了资源对接。”顾友良说道。
政府主导+国资牵头+市场运作
构建湾区创新生态,赋能服务科技企业
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公布。2019年,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在广州市人民政府的支持,广州市科技局的指导下,由广州产投牵头,联合省创投协会、清华珠三角研究院、珠实股份、苏交科、纳斯特等相关机构共同参与投资组建,是首个政府主导支持,以“大湾区”字号注册的企业化运作的一站式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以“政府主导+国资牵头+市场运作”,通过要素市场化配置,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生态,赋能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
是日正值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成立四周年,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推动者,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深切感受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四年来,粤港澳三地协力融通,结出硕果累累,举湾区之力,共同“打造世界级湾区、发展最好的湾区”已经成为最为广泛的“湾区共识”。
双创大赛,“揭榜挂帅”,科小高企,硬科技榜单,科技金融特派员、工作站,科技服务示范机构、科技企业孵化载体“以赛促评”,一区一机构……整合资源要素、精准对接需求、赋能服务科技企业,打通科技创新全链条闭环、构建科技创新生态的路上,一直可以看到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的身影。
日前,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2022年广东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名单,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广州)有限公司获评,成为广州市四家入选单位之一。
新思辨、新布局、新发展
擘画湾区发展蓝图
新思辨、新布局、新发展——要素赋能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邀请高校专家教授、大院大所、上市公司等业界大咖共话湾区新格局。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电子系信息认知与智能系统研究所所长,广州紫为云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王生进,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东博士创新发展促进会会长李烈军,广东腐蚀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副院长马越红,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院长于广平,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州研究院副院长马博,广州凌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胡颖妮六位嘉宾,带着新思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构建高质量发展格局。
下午,大湾区创新生态大会50人闭门会议定向邀请,10家研究院,20多家科技企业,以及银行、高校、律所、券商、媒体、协会、服务机构等共50余家单位共同参与。参会嘉宾共分成4个小组,分别针对“如何发挥‘环五山创新策源区’外引内联作用,与环中大、环大学城、科学城、中新知识城、南沙乃至中关村等国内外创新高地深度互动,打造大湾区创新生态样板”、“如何推动大院大所与高新技术企业及上市公司深度互动,以‘走进大院大所’常态化对接活动为契机,建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揭榜挂帅’机制”、“如何更好的推动广州市及各区政府、头部企业、国企向高新技术企业开放数字化应用场景,加快科技企业、传统制造业、平台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如何围绕企业创新主体,打造技术、资本、人才、数据、服务等要素集聚的综合赋能平台”四个议题,围绕20个关键词,进行发散思考和交流研讨,并提出相关建议。
本文图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