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2月13日广州中医药大学华南针灸研究中心许能贵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IF: 17.694)在线发表题为“Electroacupuncture improves swallowing function in a post-stroke dysphagia mouse model by activating the motor cortex inputs to the nucleus tractus solitarii through the parabrachial nuclei”的文章。
该研究解析了M1-PBN-NTS神经环路在电针CV23(廉泉穴)中调控吞咽功能中的重要作用,首次揭示了电针刺激廉泉穴治疗吞咽障碍现代神经生物学机制,为“说明白,讲清楚”针灸疗效提供了重要的生物学基础。这是我国中医针刺研究领域首篇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的论文。
《Nature Communications》属于Nature出版社,是自然斯普林格集团下属Nature系列期刊中的综合类子刊。该论文是针对中医基本理论的现代研究,是许能贵教授团队又一次取得的突破性研究成果。研究的突出创新成效进一步推动了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以及中医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升了我国中医针灸在医学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针灸的疗效验证是制约中医针灸发展的瓶颈问题,根据WHO的有关报告发现,部分原因是支持针灸作用机制的研究有时质量不高,以致有效的治疗措施无法在国际上及时转化和应用。许能贵教授团队从多年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发现,作为一种传统非药物治疗,针灸被认为对治疗吞咽障碍有益。其中,对位于舌骨上方凹陷处廉泉穴(CV23)的电刺激常被用来治疗吞咽障碍。然而,对这种通过外周穴位的刺激方法治疗吞咽障碍的神经机制知之甚少。在这篇文章中,首先利用跨多突触的病毒神经示踪技术在初级运动皮层(M1)中发现了一簇兴奋性神经元,并通过化学遗传技术验证了调控这类兴奋性神经元可以调节参与吞咽行为的重要肌肉下颌舌骨肌的活动。
M1的局灶性缺血能模拟中风后吞咽障碍(PSD)病理,这种功能障碍可以通过电针刺激CV23穴位来治疗,并且依赖于对侧M1的兴奋性神经元的激活。此外,通过神经示踪结合光遗传、化学遗传、在体多通道记录等技术验证了存在由M1到孤束核(NTS)的直接和间接突触投射,且M1可调节臂旁核(PBN)和孤束核(NTS)中的神经元。光遗传调控M1能诱导的吞咽肌电反应,且M1对PBN和NTS的激活调节也是电针改善PSD后吞咽功能产生所必须的。
研究结果揭示了M1-PBN-NTS神经环路在驱动EA-CV23对吞咽功能障碍保护作用方面的重要性,从而揭示了吞咽困难干预的潜在策略。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9YFC1709100, 2019YFC17091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123008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774406)等项目的支持。
通讯员|姚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