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自古就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其文化渊源深远。传说中美丽的金鸡在太阳里居住,鸡鸣报晓,唤得旭日东升。神采奕奕的鸡在古代视为祝告喜庆吉祥的象征,是文武兼备的,勇敢、仁义、可信赖的“五德之禽”。更有诗赞曰:“意在五更初,幽幽潜五德。”
忠诚奉献,赢得“德禽”美誉
鸡自古就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与我们朝夕相处,忠诚地献出自己的一切,赢得“德禽”的美誉。西汉初期,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谓鸡有“五德”:“头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
一是“首戴冠者,文也”。雄鸡高耸火红的鸡冠,极为状观漂亮。“冠”与“官”谐音,“文”的意思是礼。古人以冠冕堂皇为礼,含有升迁腾达的寓意。
二是“足博距者,武也”。距是脚后面突出的似足趾之物,令鸡有趾高气扬之状,威武雄壮,故曰“武”。
三是“敌前敢斗者,勇也”。鸡对它的儿女可是百倍呵护,若是突遇鹞鹰或其它强敌袭击小鸡,母鸡会立即把小鸡护在翅膀底下,高声尖叫。公鸡也是羽毛倒竖,鸣叫迎战。就是连那威严杀气的黄鼠狼,此时也要退避三舍。如果蝎子或蜈蚣遇上,更是难逃葬其口腹的厄运。
四是“食相告者,仁也”。在动物中,鸡家族之间的挚爱,堪称楷模。我们看到,公鸡找到虫子后,会“咯咯咯”地呼唤母鸡前来享用,自己却乐不可支地扑闪着翅膀。母鸡对自己的一群子女关怀备至,常是叨着小虫或米粒送到小鸡跟前,“咕咕咕”叫着看着鸡崽吃食。
五是“守夜不失时者,信也”。雄鸡司晨,守夜有时,因而古代帝王以“鸡为侯”。几千年来,鸡伴随着中华民族“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传统习俗,从“鸡声茅店月”到“鸡窗夜开卷”,寒暑往来,它无时不与我们的劳动、学习和生活相随相伴,乐此不疲。雄鸡天天报晓,准时唤醒人们起床。鸡这种守时报时的美德,赢得了人们的赞誉,也享有农历正月初一谓之“鸡日”的美名。雄鸡为何能这样守信报晓呢?科学告诉我们,在雄鸡的大脑与小脑之间,有一个松果体,能分泌出对光线特别敏感的褪黑激素,当鸡受到晨曦剌激时,褪黑激素停止分泌,雄鸡醒来,啼鸣报晓。
正因为鸡是可信赖的“五德之禽”,有诗赞曰:“意在五更初,幽幽潜五德;瞻顾候明时,东方有精色”。
“神话”为凤凰,“俗化”为鸡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鸡除了赢得了“德禽”的美誉,更是一种身世不凡的灵禽。诸多学说都表明,神化之物“凤凰”的形象与鸡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中华民族的吉祥符号和文化象征中,凤凰的地位仅次于龙,它是中国古人对多种鸟禽和某些游走动物模糊集合而产生的神物,所谓“羽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格物总论》)。而鸡,则是凤凰的比较重要的取材对象之一。
按《说文》所言,鸡是将自己的长喙尖嘴贡献给了凤凰。其实不仅如此,鸡和凤凰还有更多的关系。《乐叶图》称“凤凰至,冠类鸡头”,这是说凤凰头上的冠类似于鸡冠。陕西商洛丹凤县的凤冠山就亦称鸡冠山。《桂海禽志》载一种凤,其颈毛类雄鸡。雄鸡善鸣,有司晨的功能;凤凰也善鸣,所谓“凤凰鸣矣,于彼高岗”,“百兽率舞,凤凰司晨鸣”。汉代李陵有“凤凰鸣高岗,有翼不好飞”的诗句。这“有翼不好飞”,也该是鸡的特征。中药里有一味能“润肺开音止咳”的“凤凰衣”,其实就是家鸡蛋壳内的干燥卵膜。而在中华传统菜肴中,大凡以“凤凰”为名的,一般都是鸡。如鸡爪被称为“凤爪”、鸡翅被称为“凤翅”、鸡腿被称为“凤腿”等。
整体上以凤凰为鸡或以鸡为凤凰的情形也多有所见,《山海经》载,丹穴山有一种鸟,“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徐整《正律》称,“黄帝之时,以凤为鸡”。《孝子传》记,“舜父夜卧,梦见一凤凰,自名为鸡”。《拾遗记》载,唐尧在位的时候,某小国献来一种重明鸟。这种鸟“双睛在目”,“状如鸡,鸣似凤”。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后来人们就依照鸡的形象,将其或刻或铸或画于窗牖之上,以退魑魅丑类。
人们口谚中的“鸡窝里飞出金凤凰”、“凤凰落架不如鸡”等,都既说明凤凰和鸡是有区别的,又说明凤凰和鸡是相近的、相关的。似乎可以这样理解:“鸡窝里飞出金凤凰”,是说鸡可以升华、“神化”为凤凰;“凤凰落架不如鸡”,是说凤凰也可以降格,“俗化”为鸡。
“鸡”“吉”谐音,美好吉祥的象征
作为“五德”之禽,鸡自然也成了美好吉祥的象征。
鸡在古时候是一种野生飞禽,它们的外貌是头带红冠,身披彩羽,后有金色的雉尾,后来变化成鸡。在古书中,鸡有许多名字,如《庄子》称“时夜”、“鲁鸡”;《礼记》称“翰音”;《尔雅》称“蜀”;《古今注》称“烛夜”;《千金·食治》称“家鸡”;《论衡》称“酉”等。
而“金鸡”,则是人们送给它的美称。
“鸡”“吉”谐音,古人认为鸡是上天降临人间的吉祥物。神话中的三足鸟、火鸟、凤凰,都是它的先祖。《春秋运斗枢》说:“玉衡星散为鸡。”《太平御览》说:“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炎上,故阳出鸡鸣,以类感也。鸡之为言佳也,佳而起为人期,莫宝也”。周亮工《书影》记载:“正月一日,贴画鸡。……中州贵人尤好画鸡于石,元旦张之,盖此地乎鸡为吉,俗云室上大吉也”。在山东曲阜,人们待客宴饮时,有“无鸡不成席”的习俗,鸡用红公鸡,作为第一道菜,取“万事鸡(吉)当头”之义。
鸡作为吉祥之物被运用至各种民俗艺术中。如“鸡头鞋”是婴儿满周岁时外婆赠送的礼物,民谣说:“过岁不穿鞋,长大不成才”,鸡头鞋造型有趣,寓意吉祥。再如鸡枕,据老人说:“娃娃枕鸡枕,乖巧又聪明。”此外,民间寓意吉祥的工艺品中还有:鸡香袋、鸡围嘴、鸡兜肚、鸡枕边、鸡围裙、鸡坎肩等。
题材丰富,画家喜欢画鸡
“鸡”“吉”谐音,古人认为鸡是上天降临人间的吉祥物,能驱邪纳吉,带给人们光明和吉祥,所以画家喜欢画鸡。
民间以求吉利为主,画家借用鸡的形象取谐音,与其他相关物象有机组合,达到出现吉祥口彩的效果。如画一只大红公鸡立于大石上作昂首挺胸状,是中国吉祥图案中历史最悠久的作品题材之一,以“鸡”谐“吉”,以“石”谐“室”,寓意“室上大吉”,合府安康,生活富裕。除了与石头搭配之外,鸡与荔枝相组合被称为“大吉大利”;鸡与牡丹在一起则是“富贵大吉”;鸡与鸡冠花组合则是“官上加官”,以“冠”谐音“官”字,公鸡鸣叫表示“功名”,雄鸡鸡冠高耸、火红,表示能得官;画一只大公鸡,身后紧跟着五只小雏鸡,其口彩便是“五子登科”等等。在许多画家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这类题材。
鸡的“文、武、勇、仁、信”五德,代表了人们对道德的追求,也是许多画家喜爱画鸡的原因。徐悲鸿是近现代动物画的高手,他画的鸡,多是昂首挺立、“怒发冲冠”的公鸡,像斗士和高歌的“代言人”。1937年,抗日战争暴发,中华民族正处于危难之时,徐悲鸿曾创作一幅令人精神振奋的《雨中鸡鸣》。画中一只大公鸡骄傲地站在一块大石头上,在雨中昂首挺胸,引吭高歌,寓意有血气的青年,起来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为真理而斗争!
王雪涛是现代中国卓有成就的花鸟画大家,对我国小写意花鸟绘画作出了突出贡献。王雪涛喜欢画公鸡或公鸡母鸡组合,很少画雏鸡。其作品构思精巧,形似神俏,鲜活多姿,情趣盎然,生动可爱,富有笔墨情趣。他既善于描绘鸡世界的丰富多彩和活泼生气,又精于表现画家的心灵感受和动人想象,在情景交融中体现出转瞬即逝的情趣,非常传神并独到地表现了雄鸡的气势和母鸡的慈爱。
链接
斗鸡:勇敢善斗的象征
斗鸡在我国历史上久盛不衰,《战国策·齐策》最早记载我国先秦时期的斗鸡娱乐:“临淄之中七万户……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从考古出土的汉代石刻和画像砖上可见形象逼真的斗鸡图。斗鸡在唐朝盛行,日本遣使来朝,曾把斗鸡的见闻介绍回国,日本也仿效一时。以后又传向老挝、越南、菲律宾等国,如今国内和世界各地还有斗鸡。
平时平凡柔弱的鸡,一旦搏斗起来,则气氛紧张,勇猛顽强,厮杀激烈。人们从中受到启发和鼓舞,学习鸡的勇敢善斗,斗鸡被推广到军中,用以激励战士的勇气,提高兵卒的斗志。
保护神:辟邪镇妖的象征
鸡作为人类的保护神,可见于元旦“画鸡户上”,门上张贴鸡画,百鬼不敢上门。战国时代民间已有杀鸡悬户,挂苇索以逐百鬼的习惯。重明鸟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鸟。据晋代王嘉《拾遗记》记载:尧在位七十年,有积支之国,献重明鸟,这种鸟“状如鸡,鸣似凤”,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因重明鸟模样类似鸡,人们就画鸡或剪窗花贴在门窗上,以退魑魅丑类。南朝梁宗懔著《荆楚岁时记》载有“正月一日……贴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鸡成了门画中辟邪镇妖之物。
唐朝后期,人格形象门神出现,贴画鸡逐渐淡出。如今,在包头以北的内蒙古阴山,家家贴民间木刻的双鸡,把鸡作为全家的保护神,在山西、陕西等省,每到农历“清明”时,农村家家都要剪红公鸡或贴“鸡王镇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