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由南越王博物院、黑龙江省渤海上京遗址博物馆、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南北汇流——渤海国与南汉国文物展”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宫展区陈列楼临展厅正式开展,展期至2023年3月20日。
本次展览为渤海国与南汉国遗址出土文物首次联袂展出,精选了178件出土文物,通过“泱泱华夏”“物阜民丰”“异域同川”“瀚海无疆”四个部分,全面展示渤海国与南汉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对外交流等风貌,让观众在南北两地考古成果中感受唐韵(南)汉风,了解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是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出土文物首次来到广东地区展出。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之一,也是中国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疆域空前辽阔。渤海国作为东北地区一个地方政权,其王受唐册封,政权受唐节度,由藩镇管辖,对唐纳质朝贡,在盛唐文明的熏陶下走向鼎盛。五代十国时期,南汉成为岭南历史上继南越国后建立的第二个地方政权,南汉政权沿袭唐制,大力发展经济,极大地推动了岭南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为宋代岭南继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渤海国、南汉国,相隔千里,寥有交集,但都在大一统的唐王朝影响下,为巩固辽阔的地理疆域、促进地区发展、实现多民族、跨区域文化交流、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作出了贡献。
渤海国、南汉国一北一南,遥隔千里,文化同中原文化高度统一、密不可分,都为地区的城市建设、发展和分布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2021年,黑龙江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广东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及南越王墓均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本次展览两地文物联袂展出,对研究中国城市发展史、古代建筑史、工艺史等,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展示中华文明优秀成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均具有重要意义。
文物赏析
1.“保德”字押记瓦
唐代渤海国(698年-926年),宁安市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出土,黑龙江省渤海上京遗址博物馆藏。
渤海上京城出土的板瓦和筒瓦上,多带有戳印文字,多为单字,少量为二、三字,含义多不明了,也有“宝德”“保德”这样有吉祥寓意的词组。
2. 石螭首
唐代渤海国(698年-926年),宁安市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宫城正门出土,黑龙江省渤海上京遗址博物馆藏。
螭首是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其形象常用于中国古建筑装饰。这件螭首是上京城宫殿台阶所用。
3. 宝相花纹砖
唐代渤海国(698年-926年),宁安市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出土,黑龙江省渤海上京遗址博物馆藏。
宝相花是中国传统吉祥纹饰之一,盛行于隋唐时期。此方砖图案美观、秀丽,是渤海国典型的建筑材料之一,多用于宫殿台基两侧的垂带和踏道的铺设。
4.“大有十五年壬寅岁建”铭文青釉陶排水管道残片
五代十国南汉国(917年—971年),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南越王博物院藏。
“大有”是南汉高祖刘岩的第三个年号,大有十五年壬寅岁即公元942年。刘岩在位时,在广州大兴土木,广建宫殿苑囿,宫署遗址出土的这件排水管道残片对于研究南汉宫苑建筑形制具有重要作用。
5.“掌要局”铭文白釉瓷碗
五代十国南汉国(917年—971年),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南越王博物院藏
“掌要局”不见文献记载,一说其是南汉内侍省所设之局,职掌朝廷机要文书,相当于唐朝政事堂下属的“枢机房”。从“掌要局”字款瓷器出土于南汉宫城核心区来看,掌要局设在禁中之内。
6.“军十四甲”瓦片
五代十国南汉国(917年—971年),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南越王博物院藏。
唐初为防御蕃部扰边,政府在边疆设置军、镇等军事管辖区,“军”此后逐渐演变为地方行政编制单位,《旧唐书·代宗本纪》载大历六年(771年)置数军于州郡之中。“十四甲”是部队编号,南汉王宫遗址内出土有大量戳印“军+部队编号”的砖瓦,证明当时有军队参与兴王府建设,也是南汉沿用唐制的实物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