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结合 赛赢时间 守住安康
2022-12-30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raction,AMI)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是我国人民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重症医学科(ICU)成立于1998年7月,是全国中医院中最早建立的大型综合型ICU,也是国内最早开展急性心肌梗死中医药防治的团队。目前在器官功能支持及冠心病(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领域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学科学术带头人张敏州教授主持的项目“益气活血化痰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关键技术体系创建及临床推广应用”荣获2021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是该奖项目中医类别唯一一项一等奖。


中医药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等重大疾病上有何优势?如何让世界认可中医药的声音?本期,本报请来广东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团队为我们讲述中西医结合临床应用的研究点滴与启示……


微信图片_20221230154609.jpg

 

“中西医结合治疗‘双剑合璧’让患者更受益”


记者:中医药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等病症中有何优势?在疗法上有何特点?

张敏州:西医治疗心肌梗死主要体现在作用快、效果突出,可通过药物获器械使血栓在短时间内溶解或畅通血管,但是在经过上述治疗改善心肌的血流灌注后,还是需要依靠药物去维持效果,包括手术中发生的“无复流或慢血流”,缺血再灌注损伤,避免发生血管开通后再次闭塞或者术后支架内再狭窄。

 

在急性心肌梗死发作的早期,中医药可能作用有限,但是在疏通血管,中药对心肌缺血和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同时能改善冠脉微循环功能。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经过中药调整人体内环境,患者的食欲、睡眠可得到改善,身体能得到更好的恢复。我们应有更充分的信心踏实走好中西医结合治疗之路。

 

1980年陈可冀院士及国内众多专家召开的全国冠心病辨证施治研究座谈会上,制订了冠心病辨证分型的试行标准,为今后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奠定了基础。


我们团队于2010年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AMI的标准及规范,在国内率先牵头制定了AMI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并开展了疗效评价研究,结果证明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能规范中医诊疗行为,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和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规范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优势,临床路径研究成果得到张伯礼院士为首的专家组的肯定。

 

记者:您还带领团队,牵头制定了相关《专家共识》和《心梗指南》,这些文件的制定和发布,对中医药发展有什么促进作用呢?

张敏州:2014年,在陈可冀院士、张敏州和及霍勇教授牵头下,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联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等行业组织制定并发布了我国首部《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下称《专家共识》)。《专家共识》进一步肯定了中西医结合防治急性心肌梗死的作用及地位。在此基础上,2015年在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上,成立了“心肌梗死中医药防治联盟”,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急性心肌梗死防治的临床及基础研究。


2018年4月在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上,陈可冀院士、葛均波院士、张敏州教授再次牵头,联合国内88位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标准化及方法学领域专家,通过国际公认的GRADE评价方法,制订出有证据级别及推荐意见的《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下称《心梗指南》)。《心梗指南》的正式发布在学术上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对行业产生重大影响。从《专家共识》到《心梗指南》,在技术上标志着我国冠心病中西医结合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促进我国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治疗水平的提高,规范AMI中西医结合防治方案。2019年《心梗指南》英文版发布,推动了在重大疾病防治中,促进了中医药走向国际。

 

“把防治工作做好,我们的救治工作就能化被动为主动”


记者:您曾提过“把防治工作做好了,救治工作就能化被动为主动。”我们如何利用中医药优势做好心血管病的防治工作呢?如何把中医药防病治病的方法和理念传递给百姓呢?

张敏州:正如我们现在推广急性心肌梗死救心、治心、养心三位一体新模式。以人民健康需求为导向,以心肌梗死防治为突破口,以中西医结合为优势,以全国心肌梗死中医药防治联盟为平台,在制定中西医结合防治标准,促进心肌梗死防治标准化和规范化,开展中医药研发的同时,打造科普品牌活动、建设全媒体科普传播平台,不断创新科普表现形式,实现多元化、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防治知识的科普传播,提高全民健康素养,促进健康中国战略建设。


同时,我们以医养结合为契机,“医、康、养、护”四位一体深度融合为导向,以广府塑心文化为优势,打造广府塑心文化康养小镇增城基地,探索出新时代中国医养文化深度融合的创新养老模式。


张晓璇:护理团队以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的养生康复学术思想为依托,在张敏州教授、郭力恒主任带领下,基于中医脏腑、经络学说,结合文献溯源,科学循证,传承创新建立“卧-坐-立八段锦序贯疗法”,建立基于序贯八段锦为基础的EASSAC康复模式并运用于重症患者早期训练。这一疗法贯穿患者“医院·社区·家庭”的运动康复全过程、达到中医运动康复的目的,凸显中医康复应对重大疾病的特色优势和临床疗效。疫情期间,八段锦疗法走进武汉雷神山医院,促进新冠感染患者早期康复,抖音科普视频获百万播放量。

 

“预防及早期治疗脓毒性心肌病对提高患者生存率意义重大”


记者:我们了解到,广东省中医院团队非常重视脓毒性心肌病的研究,请问这方面团队作出了哪些努力,获得了哪些成果呢?

郭力恒:多年来,广东省中医院ICU围绕脓毒症的中西结合防治发展为医、教、研一体化的临床科室;以中西医结合治疗脓毒症作为研究方向,弘扬中医药治疗急危重症优势;同时,大力开展各项现代医学技术,熟练开展各种呼吸机支持技术、血液净化(CRRT、血浆置换)技术、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技术(IABP)、体外膜肺(ECMO)等生命支持技术,为脓毒症患者提供最佳诊疗方案。牵头制定我国首部《脓毒性心肌病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规范了脓毒症的行业治疗标准。同时,我们重视开展重症医学相关中医药基础研究工作,重点研究中医药对脓毒症心功能损伤的作用,牵头开展首个中成药《心脉隆注射液对严重脓毒症诱导心功能障碍影响的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研究证实了该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在国际著名的《SHOCK》杂志上发表,获得国内外同行一致认可。

 

“中西医结合,我们做生命的摆渡人”


记者:广东省中医院是最早开展公民捐献的倡导者、发起者之一,请问如何利用中医药的优势,更好地对器官进行保护?

孔勇杰:2019年6月,为响应广东省中医院全力做好器官移植工作的战略部署,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重症医学科开始承担器官移植捐献患者维护与转运的重要任务。履行“中医水平站在前沿,现代医学水平跟踪得上”的努力目标,不仅确保供体安全,更需要运用中医中药提高维护水平。在治疗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医在阳气暴脱、阴阳离绝方面的独特作用。目前已建立完善数据库,观察中医药在器官质量维护及血流动力学影响,并通过科研课题立项研究,突出中医中药在器官保护方面的作用,提高供体的科技成功率,造福更多患者和家庭。

 

特邀嘉宾:

广东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学术带头人、广东省中医院胸痛中心医疗总监、广州市心肌梗死中医药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张敏州

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郭力恒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危重症护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护士长张晓璇

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重症医学主治医师孔勇杰


广东科技报社融媒体中心出品

记者 张文鑫 

编辑 黄丽莹

审核 莫文艺 刘肖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