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出台全省首个地市级工业遗产规范性文件,推动保护利用与传承
来源:广州市工信局作者:胡漫雨2022-12-28

广东科技报讯(记者 胡漫雨 通讯员 穗工信宣)12月28日,全国工业文化发展大会暨第六届中国工业文化高峰论坛在穗举行,广州工业文化遗产平行会议同期召开。会议以“传承工业文化,创新城市活力”为主题,政府部门、学界专家、行业优秀代表汇聚一堂,聚焦保护工业遗产、弘扬工业文化,共同探讨推动工业遗产保护管理和活化利用的有效实施路径。会议由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所长孙永生主持。


广州市工信局总工程师胡志刚致辞表示,工业遗产是工业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这些物质和精神财富,对于广州进一步弘扬优秀工业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制造业立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广州将发挥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到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作,形成多部门多层次协作协同的工业遗产保护机制,依托工业遗产发展工业旅游、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等新业态,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性、带动性和影响力的工业遗产项目,弘扬工业遗产当代价值。


微信图片_20221228212328.jpg


会上,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张朝枝作《工业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的路径与策略》报告,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孙星作《工业文化发展态势与重点工作推进情况》介绍,4位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优秀案例的单位代表分别进行了分享。会议圆桌讨论环节,专家及企业代表围绕“新时代背景下工业遗产如何助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议题,以珠江啤酒厂旧址等的活化利用为例进行研讨。


微信图片_20221228212645.jpg


会上还发布了《广州市工业遗产管理办法》,这是全省首个地市级工业遗产规范性文件,对广州市工业遗产的定义、管理架构、普查和预保护、认定程序、保护管理责任人、保护与利用发展政策等内容进行了界定和明确,推动广州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发展。

 

聚焦: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镌刻“广州制造”城市印记


近年来,广州坚持以规划为引领、以问题为导向、以保护为核心,积极推动工业遗产的挖掘、保护和利用。


保护先行全面开展市工业遗产线索摸查和深入核查。广州市工信局在全市范围内对工业遗产线索进行摸查梳理,并进一步开展深入核查,赴90处工业遗产现场采集完善相关信息还组织召开专家评估会,对线索遗产的保存现状、价值、活化利用等开展评估,将有重要保护价值的52处工业遗产纳入形成《广州市工业遗产保护名录》,推动在城市更新等各项工作中做好工业遗产保护。


建章立制制定出台《广州市工业遗产管理办法》。《广州市工业遗产管理办法》,是全省首个地市级工业遗产规范性文件,从认定、保护、管理、利用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提升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合法性和可操作性,实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管理办法》分为总则、认定程序、保护管理、利用发展、监督奖励、附则等六章,共33条。


打造标杆组织开展首批市级工业遗产认定。广州深入挖掘工业遗产资源,切实将一批代表性强、保护利用价值高的工业遗产优秀项目推荐出来。通过产权人主动申报和广泛征集线索两种模式,积极发动工业遗产企业踊跃申报及广大市民共同参与提供线索,经广泛征集、专家评审、征求产权人意见、挂网公示等程序,共评选出16处工业遗产拟作为第一批广州市工业遗产,目前已经完成了社会公示,正待市政府审定。

 

微信图片_20221228212608.jpg


链接:广州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优秀案例

 

1. 广州纺织机械厂旧址(TIT创意园)

广州纺织机械厂成立于1956年,由分散在广州的私营机械厂及针织机械小厂合并而成,是极具社会主义特色的国营现代化工厂。2007年,根据广州市“退二进三”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纺织机械厂全面停产。停产后,广州纺织机械厂启动了T.I.T创意园建设,对旧厂房“修旧如旧,建新如故”改造。在对园区的改造过程中,最大限度保留园区老工业厂区有价值的原始建筑体貌特征及原生态环境,引入专业化公司负责招商、管理、运营工作。2010年广州T.I.T创意园正式开园,2021年,园区带动年产值约250亿元,税收超21亿元,就业人数达4000多人,入驻企业近70家。

 

2. 珠江啤酒厂旧址(琶醍啤酒文化创意区)

珠江啤酒厂建于1985年,是广东最大的啤酒酿造工厂。2015年,在政府退二进三的政策指引下,生产厂区搬迁至南沙,目前旧址保留了大量特色工业建筑以及生产工艺。珠江啤酒厂旧址保留原址特色的工业建筑,采用“政府收储和自行改造相结合”模式,保障公共利益与企业利益,并以“自主改造、补交地价”方式对保留地块进行改造,促进企业长期投入资金,对工业遗产实行有效的保护,结合建筑改造、功能置换及滨水景观设计,打造功能复合、业态丰富的琶醍啤酒文化创意区。

 

3. 陈李济中药文化园

陈李济始创于1600年,是“吉尼斯世界纪录”全球最长寿药厂,是中国传统中医药的经典代表。陈李济中药文化园保持陈李济药厂本身的工业性质特点,从三方面着重开展工业遗产保护工作。一是注重整体打造,高标准高质量整合陈李济中药博物馆、本草园和传统生产车间等资源,升级改造建设陈李济中药文化园。二是挖掘文化内涵,深挖历史底蕴,总结制药工业文化,传承炮制工艺,弘扬推广中医药文化。三是创新活化利用,大力发展“文化+工业”旅游产业,举办陈皮文化节、科普自由行、非遗体验班、红色文化宣讲课等主题活动。陈李济中药文化园获评为第一批省级工业遗产。

 

4.广东省国营紫坭糖厂旧址

广东省国营紫坭糖厂是新中国“一五计划”时期自行设计安装的第一座大型甘蔗糖厂,1998年改制停产。2013年,紫泥堂文化创意园开始投入改造,以工业厂房为主体,通过对旧厂房的合理设计,重新规划、保留、活化和改造,利用历史人文景观、工业遗址等文化元素与当下文旅游热潮相融合,在原有工业遗迹和苏式建筑风格的布局特征上,打造集文化、产业、旅游为一体,合力打造出一个具有“工业山水”意蕴和极具岭南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022年1月,紫泥堂文化创意园通过国家3A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工作。

 

微信图片_20221228212429.jpg


知多D:广州工业历史悠久,遗产特色鲜明


广州工业文明发展历史悠久,工业文化积淀丰富。广州在盛唐时期已是全国最大的通商口岸,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自然经济较发达,明清时期,手工业作坊兴起。广州的近代工业兴起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到辛亥革命以后,近代工业开始快速发展,并在陈济棠主粤时期达到高潮,大量工厂在城墙以西、珠江以南建设,并在西村、河南地区设立省营工业区,规模化的工业集聚带动城市进一步向南、向北拓展。新中国成立后,广州城区内的工业企业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通过改造、合并成为较具规模的大中型企业,初步改变了原来零落分散的局面,并在城区近郊逐渐形成了南石头、白鹤洞、员村、赤岗、黄埔等五大老工业区。上世纪80年代末,广州已经形成轻工业比较发达、有一定重工业基础、门类配套较全的格局,外向型经济跨出了新的步伐,高新技术应用有了突破性发展,生产建设向现代化迈进。


广州保留有大量珍贵的工业遗产,由于总体以轻工业为主,辅以小部分钢铁制造、船舶修造等重工业,因而工业遗产既有小规模的工业设施、厂房,又有大尺度的重型工业基地,并呈现明显的沿珠江分布的空间特征,如珠江后航道两岸的芳村、白鹤洞、白鹅潭地区是密集区域,此外,西村、员村以及工业大道沿线也集中了大量的工业遗产。少量分布在近代建设的广九、广三和粤汉铁路和现代重要公路的沿线地区。


广州在22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灿烂宝贵的工业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州市荔湾区永庆坊时指出,“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工业遗产既是广州近现代历史文化的重要物证,又是广州独特的城市记忆。这些工业遗产见证了广州不同阶段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是城市创新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广州工业发展的“根”和“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