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近日,我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农科专家等,结合实际谈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心得体会。
广东“最美科技工作者”、揭阳市普宁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冯顺洪:
作为新时代农业战线的科技工作者,深刻体会到“欣逢盛世当不负盛世,生逢其时当奋斗其时”。我自参加工作后,积极争做“懂农业、爱农村、帮农民”的行家好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勤勉工作。牵头研究培育的“普薯32号”(俗称“西瓜红”)红薯品种推广种植到全国各地,成为了国家级的红薯大品种。
作为农业科研系统的一名党员,我将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做好“宣传员”,深入农村、科技企业宣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将继续奋斗在红薯科研一线上,培育出更多更好的红薯新品种,全力以赴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冯顺洪在地里察看红薯长势。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副教授、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程杏安: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乡村振兴工作作了全面具体的部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农村和企业科技特派员,深感责任重大,也备受鼓舞。
乡镇产业振兴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科技特派员应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技术、平台和其它资源优势,以产学研合作为纽带,建立“科技特派员团队牵头+企业技术人员”的科技服务新模式,帮助乡镇完善产业链,帮助企业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建立产品品牌、搭建宣传平台、提升竞争力,切实解决农产品滞销和市场推广困难的关键问题,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推动产业链良性运转,有效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程杏安(中)及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开展科技服务。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研究员、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尹飞:
近年来,在各级科技特派员项目的支持下,科研人员纷纷深入到田间地头,从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做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科技成果长在泥土里。我们团队采用“点面结合”的推广策略,通过“整体布局、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全面开花”的方式,示范与推广应用“以生物农药为主的蔬菜重要害虫综合防控技术”等成果,技术示范区蔬菜主要病虫害平均防效达85%以上,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20%,亩节省农药、人工成本约40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大大提高了菜农的种植水平,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保障了蔬菜的安全生产。下一步,将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对乡村振兴工作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农业技术成果推广力度,产生更大效益。
尹飞及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开展科技服务。
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河源市古竹满山红荔枝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叶浓青:
党的二十大报告讲到了我们荔农的心坎上。近年来,古竹满山红荔枝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尝到了科学种植荔枝的甜头。从2016年起,合作社在河源市临江镇、古竹镇等地开展荔枝新品种介绍与嫁接技术观摩会,通过高接换种技术,对老果园优化改造升级,将过去经济效益低的旧品种逐步改良为“井岗红糯”“岭丰糯”“仙进奉”等优质品种,提高当地荔枝单产和品质,带动荔枝种销规模化、产业化,提高果农经济效益。荔枝经济效益上升的背后,是镇村、合作社推动荔枝品质提升、优势品种发展、品牌宣传发力、电商扩大销路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荔枝逐渐精品化,深受市场欢迎。
今后我将立足岗位,发挥专业特长,加快荔枝科研成果转化,加强无伤采收、保鲜、包装等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将荔枝酒、荔枝干、荔枝茶打造成河源特色手信,努力帮助荔农解决实际困难,为当地荔枝产业发展贡献力量。还将与紫金县义容镇南坑村石牙坡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合作,计划明年春季后生产出“荔枝蝉茶”新品种并投放市场,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助力乡村振兴。
叶浓青(左)指导荔枝种植技术。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江炳志博士:
推进种业振兴,品种是核心和关键之一。作为农业科研工作者,我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坚定不移走好科技兴农之路。围绕甘薯产业发展实际,进一步加大甘薯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利用等工作力度,完善国家甘薯种质资源圃功能,重点抓好优质高产甘薯新品种的选育以及配套科学栽培措施推广示范的工作,让更多科技成果在泥土里“扎根”,让“中国碗”里多装中国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