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9月23日,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旗下《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2022年度21世纪科技峰会”正式召开。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进行了题为《数字转型打通企业创新之路》的主题演讲。
不确定性倒逼企业数字化转型
邬贺铨院士表示,现在全球面临新冠变种、俄乌冲突、美欧通胀、逆全球化等不确定性风险,中国虽然有确定性的目标,比如低碳化、绿色化、城镇化,同时也有一些确定性的趋势,如老龄化、双循环、共同富裕,但在往这些方向走的时候,仍然有很多不确定性,比如中国承受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不确定性压力。
这些不确定性的压力首先传递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这是因为中小企业在资金链、产业链、创新链等方面承受风险的能力都比较弱,但是,中小企业又是国民经济金字塔的底座,是决定一个国家能不能应对不确定性的关键。
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的中小企业在税收、GDP、发明专利、就业人口、企业数量等方面,分别贡献全国的50%、60%、70%、80%和99%以上。但是在数字化转型中,大型企业有30%已进入到深度应用阶段,而中小企业只有9%。
其引用信息论创始人香农的观点称,信息是用来减少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信息的价值是确定性的增加。在邬贺铨院士看来,通过感知数据、挖掘数据以及盘活数据,可以消除信息的不对称。
邬贺铨院士列出一组数据:今年上半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4%,全国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减少0.7%,这些经济指标都明显受到疫情和全球不确定性的影响。
但是,同期跟数字技术、数字服务有关的指标,却实现了逆势增长。比如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6%,规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2%,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5.6%。
邬贺铨院士称,传统的生产要素包括土地、资本、劳动与TFP(全要素生产率),其中TFP是指依靠技术进步、效率改进和规模效应带来生产率增长。
其表示,前几年,中国的增长靠投资拉动,TFP贡献在下降,劳动力贡献也越来越低。而现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动能转换期,需要发挥全要素生产率里头数据这新的生产要素的作用。
5G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打造无线底座
邬贺铨院士表示,2019年,中国的5G跟发达国家同步商用,也开启了互联网的泛在化时代。而5G的发展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打造了无线底座。
移动通信的发展过程是10年一代,峰值速率则是10年1000倍。在邬贺铨院士看来,如果说1G-4G面向消费应用,那5G就扩展到工业互联网和智慧城市,为全社会的数字转型提供了强力的支撑。
5G有几个独特优势,比如下行的超宽带,现在联通跟电信联合建网有200兆载波,峰值将近3Gbps,未来使用毫米波频段还可以更高。同时,5G为了面对工业应用和智能交通等应用,做到了空口的低时延,现在还要扩展到全链路的低时延。
另外,5G本身通过多基站可以实现比较精准的定位,它不仅可以室外,还可以做到卫星导航做不到的室内定位,那么为了工业互联网,将来可以发展到单基站定位。除此之外,5G还具有大连接、高可靠等优势。
邬贺铨院士称,传统工业互联网的底层,需要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它按照规定的程序控制所连接的生产装备、仪器、仪表,并且收集相关的数据。现在5G来了,跟IPV6的结合,可以支持工业模组连接无人小车、传感器、机器人、无人机等等,它们通过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再汇聚到车间以及工厂一级。
而5G工业模组,它本身也是个物联网的模块,还是个5G的客户前端设备,它能够提供复用和智能移动路由的功能,以及提供一些算力支持。
所以,邬贺铨院士认为,如果把5G工业模组只看成是PLC设备的一种补充,这是不够的。PLC过去基本上是来自进口,标准不统一,使得5G很难进入到生产线的底层,不能获取数据,就很难支撑工业互联网的应用。
接下来,5G工业模组将进一步融合PLC等能力,并且嵌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形成一个5G的工业网关,它融合了PLC、边缘计算、智联网、区块链、IPv6,TSN等技术,推动了工厂内网向扁平化、IP化、智能化发展,从而实现IT跟OT的无缝融合。
上云是企业数字化转型最直接的方式
邬贺铨院士表示, 数据是伴随生产而产生的,是生产过程客观规律的写照,也是人工智能训练建模的依据。所以,做数字化转型,盘活数据是重要抓手。
邬贺铨院士称,通过数据挖掘可以优化生产流程,这里数据挖掘不仅仅是针对某一个生产环节,而是全生产环节。
大数据本身也是一个产业,现在围绕数据中心,其前端有数据的预处理、清洗、标注,后端有数据的挖掘,整个产业既有硬件也有软件。而且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应用,也有新的大数据产业的产生。
邬贺铨院士表示,现在国家启动了“东数西算”工程,随着人工智能的深入,很多企业都要利用人工智能来挖掘他们生产的规律,优化生产的环节,提高效率。但实际上,很多企业并不需要自建算力系统,也不需要去购置这么多算力软件。
他们作为算力网的业务消费者,可以去使用算力网。在算力网上,有业务的提供者,他们能提供数据中心、计算中心、边缘计算、超算这些能力。
一般而言,企业可以按路径远近、算力容量与使用成本及性能等来选择云节点。企业通过通信网络向IDC发出计算请求,利用IDC提供的付费或免费的模型算法、数据和算力,也包括企业自有模型、算法和数据,计算结果通过网络返回企业。
所以,对于大多数企业数字转型,要往数字化方向走,未必需要自购很多数字设备、软件、模型等,上云是企业数字化转型最直接的方式。
比如物联网感知的数据,通过5G网络的低时延可以第一时间传到后台的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的决策同样第一时间反馈给执行,5G实现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无缝融合,打通了数据从感知到决策的全过程。
而企业怎么利用5G网络呢?中小企业可采用5G CPE+UPF以IPv6通过公网上云,无需自建工业互联网平台与企业大脑,便可获得大数据分析与AI决策能力,实施数字化转型,企业敏感数据可不出企业。
更进一步,企业可以配置边缘计算,通过它连接各种各样的云,和连接数据与用户。企业只要能上云,云平台就能提供通用的开发环境,即PaaS和SaaS等等。
中国数字化转型发展正当时
邬贺铨院士表示,中国不断强化的基础设施能力,在支撑企业数字化转型。到今年7月,中国建成5G基站数占基站总数的18.8%,占全球5G基站数的60%。同期,中国5G用户数占移动通信用户总数的28.4%,也占到全球的60%。
从下载速率上来看,到去年年底,中国移动网络的平均下载速率已经接近固定网络的平均下载速率。这里的移动网络是包括5G和4G,如果单看5G,那今年一季度,5G的下行平均速率已经是同期4G的8.5倍,上行速率是同期4G的3.2倍。
更多的中小企业包括消费用户,也非常关心上网的成本。而自提速降费以来,固网单位流量月租费和移动单位流量费均下降95%以上。
所以,邬贺铨院士认为,中国数字化转型发展正当时。并且,通信技术三大定律也在驱动数字经济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和广覆盖性。
邬贺铨院士进一步指出,摩尔定律指出每18~24月芯片性能翻番,这一增长规律目前尚未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所以摩尔定律驱动数字经济高创新性与高增长性;梅特卡夫定律指出“网络的价值与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表现为数字经济强渗透性;吉尔德定律指出“未来25年主干网带宽每6个月增长一倍”,数字经济的边际成本显著下降。表现为数字经济的广覆盖性。
麦肯锡预测,到2025年全球数字化突破性技术应用每年将带来高达1.2~3.7万亿美元的经济影响价值,高度数字化转型将使企业收入和利润增长率较平均水平提升2.4倍。
埃森哲也预测,到2030年工业互联网能够为全球经济带来14.2万亿美元的经济增长。中国工业互联网累计到2030年贡献GDP较常规预测水平提高1.3%。
邬贺铨院士称,中国具有全球最多的网民最大的市场,是宽带化渗透率最好的国家之一,数字经济具有最大的梅特卡夫效应,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将能以最低成本获得很好的回报。当然,数字化转型也需要脚踏实地,找准切入点,这样才能落地见效,持之以恒扩大成果。
平台经济是当前最活跃的经济形态
邬贺铨院士表示,平台经济是一种基于数字技术,由数据驱动、平台支撑、网络协同的新经济系统,是当前最活跃的经济形态。企业数字转型可以利用平台经济的力量。
平台经济是典型的双边,一边连接消费者,一边连接商家,具有较强规模经济性,主体为民营但具备一定的类公共属性。所以,平台经济深刻地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和居民的生活方式。
邬贺铨院士进一步指出,平台经济可以克服信息不对称,降低信用成本,激活长尾市场,带动O2O业务,催生移动支付和普惠金融。
同时,平台经济搭建创造性协作模式,沟通供需,盘活资源,推动生产要素跨区流动,提升社会效率;平台经济也开启创新新范式,降低创新创业门槛,开拓全时服务市场,2021年底我国灵活就业人数就超过了2亿。
但是,在政府对平台的管理比较审慎包容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平台侵害消费者利益和大平台垄断等等行为,因此需要加强对平台的治理,但治理的目的还是要促进平台经济更好的发展,维护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生态。
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时,欧盟的GDP在全世界占第一位,占全球25.3%,美国占23%,中国那时候只有7.13%。但到了2020年,美国略有一点增长到24%,而中国上升到17.72%,已经超过欧盟的17.3%。
邬贺铨院士表示,中国增长这么快,主要还是平台经济在其中起了很重要的贡献。美国的平台经济最早开始,中国互联网管理对内审慎包容,对外相对隔离,加上中国网民规模,释放了中国平台经济的活力。而欧盟和日本都没有抓住数字平台的发展机遇。
与此同时,数字服务也异军突起。邬贺铨院士称,传统的服务业当比重越来越高的时候,经济增速反而是下降的。因为传统服务业生产与消费同时同地,非贸易化,无法跨域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低。
所以,当一些国家的三产占GDP之比过半时,经济增速下降,这也被称为服务业的鲍莫尔病。而数字服务业通过全球配置资源,边际成本低,并且销售不再是生产的结束而是服务的开始,通过产业服务化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
邬贺铨院士表示,数字技术的服务业态创造了很多新业态,比如跨境电商、数字支付、网络视听、IT外包、业务/知识流程外包、服务型制造、大数据服务、云计算服务、网络安全服务等,而这些也是数字化转型可以发展的一个新支点。(完)
通讯员|陈红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