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南武中学:信息化赋能,推动科普教育
来源:广东科技报2022-08-26

结合“思维教学”、“古风蓝韵”特色课程,推动信息化赋能,实施信息技术与科普教育深度融合,建立科技校本课程体系,是省科普教育基地工作的关键点。近年,广州市南武中学先后立项广州市STEM教育试点学校(2017)、广东省信息化中心学校(2018)、广州市中小学科技创新教材实验学校(2018)、广州市人工智能课程实验学校(2019)、广州市创建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支撑校(2019)、广东省科技教育名师工作室(2021)、广州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市级示范校和综合实践学科基地(2022)、广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项目学校(2022)、“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2022-2026年)。


image.png


该校加强国际化科技文化交流,开拓视野兼收并蓄,助推融合创新科技教育领域发展。依托“跨学科融合学习实验室”部署建设“基于新技术应用的跨学科融合创新科普课程”。学校系列实验室包括:学科创新实验室(斯坦福生物实验室),STEM学习中心(学创空间)、人工智能研学基地、科普e站,南校区的跨学科融合学习子项目实验室,分别为“机器人实验室”(实验室:AI智能实验室),“无人机与北斗导航”(实验室:无人机与导航技术实验室),是学校进一步开展“古风蓝韵”特色课程的基地,实现基于项目学习、跨学科融合学习的基地。进一步提升科技教育,是同学们在现有学科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向高层次深层次科技知识探索的有效手段,借用系列实验室达到知识与具体实验项目相结合的目的。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跨学科融合课程课堂,在“思维教学”方式的引领下,学生创新思维得到发展。在评价方面,采取“学习项目日志”为过程性评价,以“周期学习自我评价表”为阶段终结性评价,以“项目组、课程班、年级成果分享会”为学习效果评价。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学习,通过跨学科融合课程,引导学生像真正的工程师那样思考问题,根据科学探究的流程或工程实践的方法进行问题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建构知识和技能,达到培养内在综合能力的目标。


积极推进科技教育,该校采取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外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等方式,实现多层次教学覆盖,教学实施采取常态选修课、校本课程等方式,每周两节课。建立成体系的科技创新课程导师队伍,科技导师团队主要成员8人,其中高级教师三名,省第二批科技教育名师工作室(省教育学会)主持人一人,省、市“百千万”名教师培养对象两名,市骨干教师两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省级授课专家一名,立项国家省市课题和省融创推广项目四项。


文图素材由广州市南武中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