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懂得如何通过家庭成就孩子吗?
来源:广东科技报作者:麦博 通讯员 崔亚男 田乃伟2022-07-26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对家庭外在的关注程度逐渐转移到对自身家庭内部对关注,其中最为核心关注点的是“孩子”这个话题,这个焦点也是当今最为热点对话题,我们常见两个陌生人都可以因为孩子这个话题侃侃而谈,眼神中满是对“别人家对孩子对羡慕和对自己家熊孩子的无奈”,其实孩子的心理问题之所以成为不可逃避的话题,这与当今的亲子关系是分不开的。良好的亲子关系下孩子是放松的、愉悦的、精神焕发的,而不良的亲子关系则会逐渐演变成悲观、抑郁、焦虑或其他心理问题时,我们往往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这么难管!


然而,孩子的心理问题绝不仅是一个人的个体问题,这与孩子所处的环境,社会等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自2019年末新冠疫情爆发学校及各单位开展有序且科学的应对措施,期间就包括居家隔离,这无疑增加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时间。看上去可以增加亲子关系的良好契机,部分家庭演变成“父母的焦虑化管理”,和“孩子的焦虑化学习”,原本平静的早八晚五或周末见面的亲子互动模式,变成了几乎24小时朝夕相处的模式,乖乖女也逐渐演变成了父母眼中的“不够好”,成人心理状态自然会以情绪的烦躁、易怒、唠叨等形式与孩子交流。返校后络绎不绝的厌学、逃课、休学等现象出现在校园里。武警广东省总队医院医学心理科王晓丽主任说:“其实孩子的种种‘不听话’行为,更多是对紧张、焦虑的亲子关系的不满而做出反馈的表现。”


在心理科的病房里住着这样一位少年,初中二年级之后,上课无法集中精力听课,导致成绩下滑很多。他也曾经很努力想要把成绩提上去,但是收效都甚微,背过的东西很容易忘,根本记不住东西,努力之后成绩还是上不去。 一段时间之后,他无法面对挫败的困境,沮丧情绪构成了负向循环,人也越来越消极;每天吃不好、睡不好整个人都懒懒的;还经常把自己一个人关在房间里,哪里都不去,最后产生了厌学情绪。父母看到也很着急,会经常念叨他,每次面对父母的念叨他也无比烦躁,一家人的冲突不断升级,关系也越来越紧张,逐渐降至冰点。


在做心理咨询时,他画了一幅爸爸对着自己喷口水的画,他说:“我真的好烦,他们每天都在说我,我有时候都不想见到他们。”说完又接着说:“我甚至觉得只有我学习好了,成绩好了,他们才会对我有好脸色。”他说:自己小学成绩一直很好,进入初中之后,功课开始增多,有些吃力,但努努力也还能跟得上。进入初二加了课程之后,就渐渐开始怎么努力也跟不上了。家里也为了离学校更近,搬了新的居住环境,和以前学校的朋友没有再联系,现在的学校里也没有认识特别能谈得来的同学,自己也慢慢不想和同学们接触了。而这个时候他们也没有给我恰当的支持,只知道督促我学习,成绩怎么样。稍微干点什么别的事,他们就开始念叨我,让我把心用在学习上。在家里感觉很压抑,一点自由都没有。这位妈妈在做家长会谈时,表达丽她的无奈,她委屈的说:“我工作一直很忙,看到他现在这个样子,我心里也特别不好受,还特地和公司请了一段时间的假在家里。但他好像一点都不感激。”在家庭治疗过程中,孩子表达对爸爸对记忆:从小就只关心他的成绩,只要考试成绩不理想,就会责骂甚至动手打自己。有时候爸爸也会对他好,但持续不了多长时间,很快就会翻脸。就算带自己出去玩,也会很紧张着急地赶回家中,从不会顾及他是否还玩在兴头上。

    

通过简单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一对无奈的父母和一位无助的孩子。父母常认为教育孩子是自己应尽的责任,但往往在家长们一厢情愿的用“辅助”、“教导”、“过来人心态”等不合理信念来教育孩子时,往往会使孩子变成更加脆弱、茫然、叛逆。而厌学行为则是负性情绪的表达之一,严重则会出现更加意想不到的后果。王晓丽主任说:孩子们都需要被“看到”,因为孩子也需要父母像土壤一样滋养和包容自己。王主任说,要了解孩子首先要了解他的感受、鼓励孩子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体会孩子的挫败感。其次如果亲子关系不佳,孩子陷入人生中的困境时,无法从父母处获得支持与帮助,而孩子也只能在长期的孤立无援中逐渐变得习得性无助,此刻父母应察觉当下的不良亲子关系,用抱持的心态给予支持与鼓励。第三则是要看见真实的他们,并能给予他们正向鼓励;当他们面对挫折,能够给予适当的引导,孩子自然就会更好的成长。每天回家后,可以问3个万能的问题,“今天在学习发生来什么?”、“你是怎么解决的?”“我能帮助你什么?”这样既可以了解孩子当下的困境,又能给予心灵上的支持,帮助孩子建立自我觉察能力和自我应对困境的能力,同时也能给予孩子一定的支持,潜在的告知他们,背后还有爸爸妈妈。给予爱的力量。


武警广东省总队医院医学心理科自建科至今一直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亲子关系咨询、家庭系咨询及夫妻咨询等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一直致力于帮助儿童、青少年独立、健康的成长,帮助家庭争取、科学、有效的养育出心理健康,内心和谐的孩子。如果您的家庭也面临各种心理困扰,请及时找到专业的心理机构进行交流与沟通。


(为保护患者隐私,本文涉及的案例主要信息及疾病内容已经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