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病因复杂辨治不宜拘泥硬套
来源:广东科技报作者:李振辉2022-06-27

“胃病发生的原因相当复杂,或因饮食不当、食物质量等问题;或因无视饥饱、过冷过热、食无定时等饮食习惯;或由于情志不畅、精神紧张等心理因素所致。浓茶、白酒、咖啡、酸辣等刺激性饮食也易引起胃病的发生”,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医科副主任黄启辉在谈及胃病病因时分析说,“同时,胃病还有遗传性,胃病患者的子女相对容易患胃病”。


59a7c5f547281.jpg

 

诊断:不妨中西医结合以更精准确认病情

    

黄启辉表示,胃病发生概率极高。据统计,我国80%以上的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胃病。胃病最常见的症状是上腹部疼痛、饱胀、食欲不良、吐酸、嘈杂等。如果频繁地或周期性地出现上述症状,先不要随便自己到药店买药服用。必须先到医院就诊,做一些必要的检查诊断。

    

他介绍说,中医历来特别重视胃病的诊治。认为“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一纳一运,化生精气”,故脾胃合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说明脾胃功能状态对人体健康是至关重要的。在治疗过程中,十分强调保护胃气,调理脾胃,总结出了“脾旺则四季不受邪”,“保住一分胃气,留得一分生机”,“有胃气则生”等重要治病经验。他指出,可以讲,中医治胃病已有数百年乃至上千年历史,治胃病也是中医的一个专长。但是,我们在治病方面,也要与时俱进,不妨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诊断。现代医学的检测方法,如纤维胃镜、钡餐造影、肝功化验、大便常规等,有中医治病时同样有借鉴作用,中西医结合可以更加精准地确认病情。待确认了胃病的种类、程度,是否还有其他病之后,再进行治疗,这是特别重要的。

 

辨治: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据黄启辉介绍,对于胃病的治疗,中西医不大一样。治胃病的西药有上百种之多,可分为解痉止痛药、抗酸药、胃酸分泌抑制剂、胃粘膜保护剂、助消化药、促胃肠动力药、及抗幽门螺杆菌药等几大类。西医治疗的特点在于“缓解症状容易,治本除根较难”。而中医治疗则是整体考虑,因人制宜,辨证论治,注重病因,补虚扶正,治病求本。对比而言,中医治疗“缓解症状也许稍慢,但常能治本除根”。

    

黄启辉表示,中医诊治胃病首先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再参考西医检查结果,综合辨证,临床主要分以下六型施治。

    

脾胃虚寒型:特点是上腹部隐痛,泛吐清水,喜食热饮,喜按,肢冷,大便溏薄,舌淡,脉沉细。治疗原则为“益气温中,健脾和胃”。常用药物包括党参、黄芪、白术、干姜、桂枝、茯苓、木香、陈皮、厚朴、草蔻、砂仁、炙甘草等,虚寒甚者加川椒、制附片,泛吐清水者加半夏、生姜等。

    

肝胃不和型:特点是上腹部胀痛,牵引胁肋,嗳气吐酸,情志抑郁,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治疗原则为“疏肝理气,调和肝脾”。常用药物包括柴胡、白芍、枳壳、川芎、香附、元胡、川楝子、乌賊骨、苏梗、陈皮、炙甘草等,胁肋痛重者加檀香、佛手等。

    

脾胃湿热型:特点是上腹部灼痛痞闷,嘈杂泛酸,口苦口腻,恶心纳呆,倦怠乏力,舌暗红,苔黄腻,脉濡数。治疗原则为“清热化湿,健脾和胃”。常用药物包括黄连、黄芩、知母、牛膝、厚朴、香附、木香、半夏、薏苡仁等,感染幽门螺杆菌者加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食少嗳腐者加焦三仙。

    

胃阴不足型:特点是上腹部疼痛,口燥咽干,心中烦热,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脉弦细。治疗原则为“益气健脾,养阴清胃”。常用药物包括生地、沙参、麦冬、玉竹、当归、白芍、枸杞、川楝子、炙甘草等,大便秘结者加大黄、麻仁等。

    

血瘀气滞型:特点是上腹部刺痛,食后痛剧,痛处拒按,有时吐血或黒便,舌紫暗有瘀点,脉细涩。治疗原则为“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常用药物包括当归、川芎、白芍、丹参、元胡、桃仁、红花、香附、丹皮、乌賊骨等,吐血或黑便者加三七、白芨等。

    

胃气不和型:特点是上腹痞满不适,干呕嗳逆,食少倦怠,寒热互结,升降失常,表里不和,虚实夹杂,舌苔薄黄膩,脉弦滑或沉细数。治疗原则为“和胃降逆,平调寒热”。常用药物包括半夏、干姜、厚朴、吴萸、黄连、黄芩、枳实、木香、白芍、桂枝、炙甘草等,疼痛明显者加元胡、香附等。

    

黄启辉强调,在临床实际运用时,以上各个证型并非都那样典型,往往有主有次,相互交织,或数型兼而有之。所以不必拘泥硬套,应根据具体病人具体对待,灵活辨证灵活加减。各药配方剂量须根据患者年龄、体质,得病时间、轻重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