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1月16日,广州市针灸医院正式揭牌,华南地区最大的针灸医院正式落户广州。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广州市中医医院)始建于1931年,是全国首批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医院,针灸科创建于1952年,是广东省四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针灸专科之一,广东省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2021年,经广州市委编办批准加挂广州市针灸医院牌子。医院成立针灸医院建设领导小组及建设办公室,按照方案统筹推进广州市针灸医院建设,围绕做优做强中医优势专科、开展名医学术经验传承以及特色疗法推广应用,全面提升针灸学科影响力,建设高水平针灸医院。通过广州市针灸医院作为牵头单位的“1+N”模式推广针灸在联盟单位的应用,促进全市针灸标准化、同质化管理。
广州市针灸医院设置了岭南火针室、中医整脊室、刮痧罐疗室、醒脑启阖调枢法室、烫熨灸疗室等针灸特色疗法诊室。成立传统疗法中心,积极引进及应用醒脑启阖调枢法、岭南火针、黄金火龙灸、岭南中医无痛蜂疗等40余种特色技术。针灸特色建设办公室主任、针灸学科带头人李丽霞告诉记者:“医院首创‘李氏三变针法’,目前临床开展48种针灸疗法。”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广州市针灸医院)院长、省名中医祝维峰表示,医院已有500余名医护人员接受针灸规范化培训,全院住院病人针灸率达94%。针灸年诊治患者10余万人次,住院患者近2000人次。2022年天河新院建成后,全院总针灸床位将超过500张。
岭南火针
火针又称之为白针、烧针,古代又称为燔针、焠刺,起源于冶炼技术成熟之后,已有数千年历史,我国最早的医学专著《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火针的记载。“黄帝受命,创制九针”,火针源于九针中的“大针”,是用火将特制针具烧红针身及针尖后迅速刺入穴内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岭南火针疗法是一种根据岭南地区高温多湿的地域特点、人体易阳浮而阴闭、湿热的体质特点,以“温、通、补、清、消”为核心理论,将锰合金制成的金属针具烧红,迅速刺入人体穴位的中医外治疗法。于2017年6月、2018年6月于入选广州市、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岭南火针疗法借“火”之力而取效,集毫针激发经气、艾灸温阳散寒的功效于一身,通过借火助阳、开门祛邪、以热引热等机理起作用,“借火助阳”是其根本,正是由于火,才有了开门、引热等功能,产生了火针许多独特的治疗作用。火针的作用可归纳为“温阳化气”、“疏通经气”、“消癥敛疮”、“清热解毒”几个方面。
岭南火针疗法可广泛应用于内科、外科、妇科、皮肤科、骨科、五官科等各科疾病。内科:咳嗽、头痛、面痛、面肌痉挛等;外科:乳腺炎、乳腺增生、脉管炎、静脉曲张等;妇科:痛经、月经不调、外阴白斑等;皮肤科:带状疱疹、湿疹、神经性皮炎、疣、白癜风等;骨科:颈椎病、落枕、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腰肌劳损、肌筋膜炎等;五官科:麦粒肿、鼻炎、咽炎、扁桃体炎、口腔溃疡等,疗效显著。
“醒脑启阖调枢”针法
“醒脑启阖调枢”针法是李丽霞教授通过广州市科创委重大专项“广州市针灸防治中风病临床医学研究与转化中心”项目,从针灸古籍中总结的,经临床研究证实能改善中风患者肢体功能的最优针法。
该院副主任中医师张去飞告诉记者:“中风病的病位在脑,病机为阴阳气血的逆乱,因此,醒神、醒脑尤为重要。少阳枢折,阳气不可枢转,则郁热不除,故而凡有结以少阳为论治。因此,治法之要,在于调枢,调枢之法,以少为要。‘阳明厥阴为阖’,阳明为二阳合明,阳明守阳,故病阖热不寒。”
灸法:蒸脐灸&火龙药酒灸
灸法,古称灸焫。《说文解字》:灸,灼也,从火音灸,灸乃治病之法,以艾燃火,按而灼也。焫:点燃、焚烧。灸法的应用当在人类发明火之后,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与生活和环境密切相关。
1.蒸脐灸。又称熏脐灸、炼脐灸或温脐灸。即以药物研末填满脐部,再以艾施灸的灸法。具有补益肾气,滋阴降火,活血化瘀,温中散寒,调经理带,消滞除积,健身防病。用于劳伤、失血、气虚体倦、阴虚、痰火、妇人赤白带下、白浊、血虚积滞、子宫寒冷等症。
作用机制:通过特定药物、艾绒的作用及温热效应三重作用于人体。
2.火龙药酒灸。在火龙灸基础上发展而成,用中药材加工药酒并结合传统火疗法,通过与皮肤的广泛接触、浸润,由表皮吸收渗透到机体肌肉、血液及骨骼中去,直达病灶根源的疗法。
作用:调和阴阳,温经通络,运行气血,消瘀散结,补中益气,防病保健等功效。
适用范围:各种风湿、类风湿、阳虚怕冷、肩周炎、颈椎病、腰椎病、四肢麻木、铁打损伤等等。
灸材
艾灸:是以艾叶为灸材的灸法。是灸法的主要材料。艾叶气味芳香,易燃,用作灸料具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防病保健的作用。
(1)艾炷灸:将适量艾绒置于平底磁盘,用食、中、拇指捏成圆柱状即为艾炷。艾绒捏压越实越好,根据需要,艾炷可制成半截橄榄大、半截枣核大、麦粒大3种,称为大、中、小艾炷。艾炷灸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隔物灸)。
(2)艾条灸:以艾绒为主要成分卷成的圆柱形长条称为艾条。艾条灸法出现较晚,大约始于明初, 广泛流传的有“雷火神针”或“太乙神针”, 它们是在艾绒中掺入药物做成艾卷施灸, 是因其操作方式似针法, 所以称之为“针”。
(3)温针灸:毫针留针时在针柄上置以艾绒(或艾条段)施灸的方法。
除了艾叶以外, 灸法中还常常针对不同的疾病采用其它材料来施灸, 如桑枝、桃枝、榆枝、灯心草等多种植物,《黄帝虾蟆经》《外台秘要》曾记载有“八木之灸”。另外, 天灸法中较多地采用毛莨叶、吴茱萸、斑蟊、白芥子、蓖麻子、甘遂等为材料。
2.灯火灸:即民间所常用的打灯火法,用灯芯草蘸植物油点燃,对准孔穴一触即去。手法必须纯熟,否则容易有轻微烫伤。
3.桑枝灸:桑枝本具有祛风活血、通关节、舒筋骨之功。取干燥桑枝,或将桑木劈成细片,分三种用法:
点灼:将桑枝点燃,直接对患处及孔穴上点之,以点一次为一壮,这也就是桑枝直接灸。
点熏:将较粗桑枝点燃,就患处就近熏之,也就是将桑枝做温和灸。
片熏:用干桑木劈成细片,扎成小把,点燃吹灭,就患处熏之。
4.天灸:是将一些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敷于穴位或患处,使局部充血、起泡,犹如灸疮,故名天灸,又称药物灸、发疱灸。
灸具
随着灸法的发展, 灸具也在改进,至少在晋代就出现了借助于器具进行施灸, 如用瓦甑、苇管等。孙思邈在 《千金要方》中记载了用苇管作为灸具, 向耳内施灸。
明清以来, 人们更加注重使用灸疗器具, 如明代龚信的《古今医鉴》记载了铜钱为灸具。 清代出现“灸盏”,是在咸丰年间叶圭的“面碗”灸法基础上发明的银质专用灸具, 其形如杯盏, 融隔姜灸、灸具灸及药物灸等多种方法于一体, 也是晚清以来最完善的灸具。
近现代使用的温灸器, 如温灸杯、温灸筒、温灸盒等与《灸法秘传》中的灸盏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均是在灸盏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的。现代还创制出一些新型的灸疗器具, 不仅方便施灸, 而且减轻了患者被烧灼的痛苦, 使灸法更为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