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精神,教育部召开视频会议,系统总结2021年工作成效及经验做法,通报各地工作进展,全面分析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研究部署期末和寒假期间有关工作任务。
教育部:寒假期间是巩固校外培训治理成果的关键期
会议要求,各地各校要认真总结本学期减负提质工作的经验做法、实际成效和存在问题。学校要认真做好期末复习和考试工作,加强对学业困难学生帮扶辅导,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命题,确保命题质量,考试结果实行等级评价。积极通过召开家长会等方式反馈交流学校减负提质工作和学生学业质量情况。合理布置寒假作业,鼓励布置探究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指导加强亲子交流,帮助学生度过一个安全、快乐、有意义的寒假。
会议强调,寒假期间是巩固校外培训治理成果的关键期。各地在寒假期间要严格日常巡查,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对发现的违法违规培训行为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做到令行禁止,要严防义务教育阶段线下学科类培训机构违规开班、面向3至6岁学龄前儿童的培训机构违规开展线下学科类(含外语)培训、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以“素质拓展”“思维训练”等名义超范围开展学科类培训等问题发生,严厉打击以“家政服务”“众筹私教”“研学”等名义进行变相违规培训。
会议指出,下一步要深入巩固学校“双减”工作成果,作业管理再强化、课后服务再提升、课堂教学再提质、赋能教师再发力、均衡发展再提速、宣传引导再深入,进一步提高学校落实“双减”工作水平。要按照“持续用力、巩固成果、消除盲点、提高水平”的总体要求,明确方向、理清思路、扎实推进、防范风险、有效引导,扎实深入推进校外培训治理,确保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的目标圆满完成。
快乐假期还是“分水岭”?
从“双减政策”2021年7月24日正式发布以来,经历了一个“新学期”考验的学生家长和老师,会怎样面对寒假?可以说有人欢喜有人忧,对于孩子们来说,假期是起早贪黑学习一学期的休息驿站;对于家长而言,每晚不用陪娃作业、早晨不用早起做早点固然有点欣喜,但想想被专业人士称为成绩“分水岭”的假期,却开始纠结了。一些家长禁不住担心,“双减”之下,很多培训班、 线上课没有了,真的要让孩子过个“无忧无虑”的快乐长假吗?
教育部看到了家长们的困境,颁布了相关的政策来解决家长的燃眉之急。允许寒假期间可以开展补习班,但是需要满足条件才可以。
对于学科类培训机构,要求实行非营利,内容方面是和上课是所讲的内容不相关;非学科类机构,针对开课时间进行限制。要么是整体的补课时间会进行限制,要么就是会针对于每节课的具体时间进行一些规定。
其次就是对补习班的办班时间做出了规定:一类是对整体补课时间做出规定,一类是对具体补课时间做出规定。整体补课时间是不要在周六日、节假日补课,针对的是学科类补习班,;具体补课时间是培训结束时间不晚于八点半;线上培训时间不晚于九点。
授课人员作出了具体规定:要求授课人员必须具备相应教师资格,而且培训机构不得高薪或其他理由去挖抢学校教师,避免造成教师的大量流失。
培训机构不管是什么课程补课,每节课费用不得超过16元:一节课的时间不能超过半个小时,对于高中生或者毕业生可以有适当的调整,但是不能超过18元。虽然这些价格不是并不是确定定死的价格,根据不同的情况会有小幅度的波动。补习班收费的时间应该在开课前一个月左右,可以晚一些,但是绝对不允许早。也可以按照课时收费,但是教育部也有规定,每次收费的课时数量不可以超过六十个课时。如果因为课时量不足,需要家长再次缴费时,必须要保证剩余课时时间少于二十个课时,否则决不允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