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西县塘口镇富硒土地资源调查与应用项目成果通过评审
广东科技报讯(记者 刘肖勇 通讯员 刘如春)近日,广东省地质局所属省地质调查院完成的《阳西县塘口镇富硒土地资源调查与应用》项目成果通过了阳西县农业农村局在广州市组织的专家评审。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野外调查资料扎实、数据可靠,取得了富硒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应用等示范性成果,一致同意项目通过成果评审,评定等级为优秀级。
据悉,阳西县塘口镇下垌村天然富硒地块前不久曾获我省第一张国家级天然富硒土地认定证书,这次该项目的评审通过,无疑为塘口富硒土地资源多开发助力升温。这也是广东省地质调查院(以下简称省地调院)近年来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紧锣密鼓开展系列促进广东富硒资源研究开发“提速”,实现“弯道超车”活动的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省地调院党委始终心系民生,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省地质局党组关于“我为群众办实事”工作部署和具体要求,注重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尤其是聚焦广东富硒优势土地资源调查与应用,打造“地质+乡村振兴”服务民生工作平台,将地质科技成果转化为新发展动能,服务乡村振兴与健康中国战略,以开拓性、创新性、公益性、可感知的实际成效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党建引领+办实事好事”,成为省地调院党史学习教育引领地质科技工作的新实践。该院在“我为群众办实事”中充分发挥地质技术优势,主导的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摸清了全省土地质量地球化学家底,新发现富硒土壤面积近4万平方千米,居各省市(区)前列,天然富硒土地资源开发潜力巨大。着力推动富硒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广东省地质学会合作牵头成立了“省科协天然富硒联合体”,联合了省内四十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及农业龙头企业,共同构建“基础调查+专题研究+公益服务”的创新模式,确保科技成果快速支撑地方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建“富硒土地资源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队”,为多个县、镇、村富硒产业开发提供咨询宣传、技术支持和公益服务,指导成立富硒合作社及注册富硒品牌,团结了一大批投身富硒产业的有志之士。通过开展中山市、新会区、台山都斛镇、阳西塘口镇等地区高精度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评价富硒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圈定连片富硒土地,服务地方打造以富硒产业为代表的“地质+”服务乡村振兴示范基地。
同时,积极推进并完成广东首批“富硒标准”编制与发布、“天然富硒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富硒交易平台设计等,为解决优质高效农业“卡脖子”关键技术、打通乡村振兴产业“最后一公里”提供了重要保障。牵头起草编制《广东富硒土壤》、《广东天然富硒稻谷》等两项富硒团体标准,促进广东省天然富硒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制定了《广东省科协天然富硒联合体三年工作计划(2021-2023年)》、编制了《广东天然富硒土地认定和标识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为“富硒+标准化”创新高效服务富硒产业开发布局。
通过应用推进,新会区崖门镇将富硒产业发展写入“十四五”规划,建立了广东首个天然富硒农业产业示范基地,研发了系列天然富硒农产品;中山市南朗镇“人民公社”崖口村建成了富硒稻谷品种筛选试验田,筹备“崖口牌”富硒大米上市;都斛镇将“深度挖掘天然富硒土地资源潜力,为提高都斛镇农业现代化水平提供技术支撑”写入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目前已成功开发出“都斛天然富硒大米”,建立了广东省第二个天然富硒农业产业示范基地;阳西县塘口镇提出“富硒塘口,健康小镇”建设目标,阳西县人民政府将“大力推进富硒农产品种植,打造富硒产业基地”写入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并拟筹建“广东富硒科普馆·阳西”。多项地质调查成果大幅提升了当地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了农民种植粮食积极性、引领了当地特色农业发展,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已初步展现。
广东省地质调查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扬优势,助力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战略已初见成效,各地富硒资源开发已热浪滚滚,成功开发的富硒大米、富硒茶叶、富硒果蔬已陆续走进百姓的日常生活。广东省天然富硒资源丰富而开发研究滞后的“窘境”得到有效缓解,“弯道超车”的前方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