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松山湖不断提升人才服务能级
来源:广东科技报作者:冯海波 通讯员 松湖宣2021-08-26

 近日,2021年“蓝火博士生工作团”东莞分团的10名博士生来到中国散裂中子源,开启了一段特殊的“修炼”之旅。他们来自全国近10所高校,以提供技术服务的角色在此“实习”。数据显示,今年前往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博士生,约等于过去4年的总和。

 自2001年建园以来,松山湖积极探索人才体制机制创新,巧用“乘法”为创新松绑,携平台共舞,以政策赋能,不断提升人才服务能级,探索出一条独特的发展路径,为深入推动“科技创新+先进制造”释放人才“乘数效应”。


赋予科学家更多自主权 

  超导薄膜技术是超导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今年上半年,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赵忠贤的指导下,“实用超导薄膜研究团队”成功研制出基于国产部件的“三光束脉冲激光共沉积镀膜系统”,并制备出大尺寸双面钇钡铜氧(YBCO)超导单晶薄膜,为我国制备高品质、应用型超导薄膜产品技术带来新突破。

三光束脉冲激光共沉积镀膜系统。黄政正摄【第一小标】.jpg

       三光束脉冲激光共沉积镀膜系统。黄政正摄

  该设备的研发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起初,团队计划花费900多万元进口设备,后来受国外禁运影响,他们决定自主研发设备,最后仅花了三四百万元。而剩下的预算经费,即可调到别的项目中使用。

  对此,赵忠贤表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一方面注重研究实效,不以论文论英雄,让科研人员集中精力搞攻关;另一方面充分信任科学家,“允许用打酱油的钱去买醋”,赋予科学家自主权。

  2020年,东莞专门印发两份政策文件,赋予实验室在研究方向选择、科研立项、技术路线调整、人才引进培养、职称评审、科研成果处置和经费使用等方面的自主权。根据政策,实验室具有较为充分的人财物自主权和独立科研管理事权,不定行政级别、不设工资总额限制,实行社会化用人和市场化薪酬制度等。

  灵活的体制机制,为人才提供了更加包容的科研环境,让他们有更多机会探索新的边界与可能;同时,也让更多创新创业者选择投下信任一票并扎根于此。截至今年8月,材料实验室共引进王恩哥等8名海内外院士,并带动了25个创新样板工厂等优秀的团队先后入驻,共集聚双聘和全职科技人员近1000人。

    

引才育才百花齐放

  在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下称“广智院”)一楼,原本2000多平方米的展厅已被撤了一半,成为广东镭泰激光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下称“镭泰激光”)的厂房所在地。

  “广智院做的是产业生态,其孵化的企业中,很多都能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镭泰激光创始人、董事长肖磊是一位东莞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他坦言,作为一家工业激光智能装备自动化解决方案供应商,产品集成过程中,往往涉及机床、激光器、运动模组、机器视觉等必备的部件。广智院在激光产业领域集聚了丰富的创新资源,有利于帮助镭泰激光更高效推进产品研发与生产,并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肖磊与镭泰激光自主研发高端激光加工装备留影。【第二小标】.jpg

       肖磊及镭泰激光自主研发的高端激光加工装备。 松山湖 供图

  与此同时,由于生产设备重且体积大,2019年落户之际,广智院便慷慨地出让了一楼一半的展厅空间,为公司生产解决了一大难题。随后,广智院还支持镭泰激光设立了超快激光应用开发实验室,不断加速新设备的研发与迭代。

  贴心、优质、专业的服务,让松山湖的科研载体成为创新团队的青睐之地。包括广智院在内,松山湖共拥有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3家,与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东莞理工学院等大装置、大平台、大学一起,共同构建起百花齐放的引才育才主体格局。今年4月,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与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也已正式奠基,未来将为加快本土人才培育贡献新力量。

  除了一流的培育平台,近年来,各类高端创新交流活动的举办,也为松山湖提供了重要的展示窗口,成为吸纳人才的重要支点。其中,松山湖创新创业大赛自2015年首届举办以来,已成为园区响亮的创新创业品牌活动之一。目前已有不少获奖团队落户松山湖,成立了云鲸智能、小豚智能、本末科技等明星级初创企业。


打造高端人才“聚宝盆”

  松山湖对创新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攀升,同时,也正以其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源源不断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到来。这一现象,除了体现于一年一度的“蓝火博士生工作团”活动外,在日常的人才招聘中,各行业的资深HR也感悟颇深。

  早在2018年3月,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刚开始筹建之际,程戈岚就来到这里负责人才人事工作。3年多的时间,从人才引进到人才培养、从实验室人才制度的制定到制度的落地实施等,她都全程参与。

  程戈岚说,两三年前,松山湖随处可见“路宽车少”的景象,远比不上如今的热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起初大多是来自实验室主建单位中科院物理所、其他科研院所以及大学的双聘人才。而今,实验室创新成果频现,在松山湖各类人才优惠政策的加持下,全职员工数量快速增长。“面试的时候,除了实验室的平台和薪酬待遇,住房条件、子女就学、人才补贴等,也都是大家普遍关心的话题。”她表示,这两年,松山湖不断提升人才资助、优化人才服务,很大程度上助推着人才引进的步伐。

  据统计,截至目前,松山湖拥有各类国家级人才68名,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领军人才12名,东莞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95名,东莞市特色人才299名。

  最近,《关于推动松山湖科学城人才优先发展打造人才高地的实施意见》《东莞松山湖新引进人才综合补贴管理规定》陆续出台,其中明确,将对符合条件的本科、硕士和博士可给予1.5万—20万元补贴。随着一系列诚意十足的人才政策接下来加速落地,高水平、多层次、宽领域的人才发展格局必将加速成形,松山湖打造人才高地的愿景也将加速实现。


筑起宜居宜业新高地

  位于松山湖人才大厦10楼的高层次人才俱乐部,是最受欢迎的打卡点之一。这里布局有办公与会议区、交流与新品发布区、书吧学习区及健身运动区等多功能板块,空间环境优雅舒适。“工作之余,有这么一个可以放松身心的地方,非常受欢迎。”程戈岚谈道,同事们常在下班后“组队”到俱乐部健身,而她自己也经常到此打球运动。

松山湖人才大厦。松山湖供图【第三小标】.jpg

          松山湖人才大厦。 松山湖供图

  为突破俱乐部的“小圈子”,松山湖的高层次人才服务也在不断开发新的场景。今年5月,服务于“优才卡”高层次人才的“优享松湖”项目正式启动,在东莞市“优才卡”17项优惠人才服务的基础上,为持卡者提供政务便利、美食优享、医疗便利、商住优惠、金融服务等方面的专属配套福利,服务内容更丰富、更直接、更实惠。

  截至目前,松山湖约有1200人成功申办“优才卡”,占全市总量近30%。“希望通过整合园区资源,把人才服务政策进一步落到实处,让人才在各种生活场景中,都能感受到松山湖优待人才、尊重人才的城市态度。”松山湖人社分局相关负责人如此表示。

  作为人才代表之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研究部(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特聘青年研究员陈卫东表示,项目的实施推广,将有助于提升园区人才及其家属的生活品质,有效提升大家对这座城市的归属感,并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选择松山湖。

  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也是人才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周边配套条件越来越好了,一切都很便利。”王维是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超导薄膜创新团队成员之一,2019年全职加入团队后,便住在幸福花园。一年多以来,王维对周边环境变化颇有感触。“刚来的时候,附近只有一家超市,晚上路面也是黑漆漆的。如今,周边超市、餐厅都多了起来,阳光雨党群服务中心还有党建活动室可以看书。”

  据相关部门统计,包括幸福花园在内,松山湖共有人才房17968套、公租房14016套。在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1300多套人才公寓也可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优质的居住环境。当前,中心区创新活力社区、西部国际科教社区、南部滨湖未来社区共三大示范社区正火热建设中,计划3年内为园区提供人才住房5000套,5年内完成近万套。今年4月,600套新增人才住房完成钥匙交接仪式,计划年内建成。

  而在工作方面,为切实给人才解决各类“急难愁盼”的问题,松山湖建立了领导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安排党工委、管委会各班子领导直接对接30名重点高层次人才,通过提供“一对一”“点对点”的走访服务,详细了解人才在工作中的需求问题。据统计,2020年,挂点人才共提出需求60多项,解决率超过90%;此外,针对园区38个优质人才项目,松山湖还推出“一才一策”专人服务,梳理项目发展痛点难点,并委托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为创业人才及企业提供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