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能冬眠吗?
来源:广东科技报2016-12-28


    自然界很多动物会定期进入一种休眠状态,它们把身体机能降到最低,然后以体内储存的脂肪作为能量来源。在阴冷的日子里,人类可能也会发挥想象,要是自己也能躲起来蛰伏,一直等到春暖花开的时节再出来活动,该是妙事一桩。那么,人类到底能否像动物一样冬眠呢? 

    如果可以,冬眠不但可以帮人类躲避寒冷的冬天,还可以应用于远距离太空飞行。从地球到最近的火星,运用当今科技手段,大概需要8个月。如果某天人类想造访另一个恒星系统,即使以光速行进,也要花数年的时间。而如果能进入一种长期休眠的状态,宇航员就不会感到旅途漫漫,无聊难继,还可以节省能源。

    在欧洲宇航局(European Space Agency)的组织下,神经科学家组成了一支研究团队,研究人类冬眠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这仍然是个开放式的问题,但至少在理论上我们还不能排除它的可能性。

    动物的休眠状态经过进化后,可以有效地弥补一年中食物匮乏而不能外出的空白阶段。从专业术语角度来说,这是一种有规律的新陈代谢减缓状态,它意味着供生物体存活的化学反应放慢速度,心率、呼吸和能量消耗都极大地减慢,体温也会降低。

    不同动物的冬眠开始时间和持续时间的差异非常大,有的动物冬眠数月,而有的动物会连续数月每天冬眠几个小时。既然哺乳动物,像熊,甚至灵长类动物,像马达加斯加倭狐猴,都可以冬眠,而人类体型和能量消耗并没有超过它们,理论上应该可以冬眠。同时,进化的过程并没有阻止人类冬眠,因为哺乳动物当中冬眠的群体相当广泛。

    控制体温和新陈代谢的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区别在于,动物可以自发并且安全地进入休眠状态,而人类必须依靠药物才能使体温自动调节功能关闭,达到降低体温的目的。

    目前,科学家还不清楚动物休眠模式的机制,比如如何开启,如何持续。有的科学家表示,虽然人们认为冬眠就像长时间的睡眠,但休眠的动物其实是缺乏睡眠的,所以它们需要定期转到睡眠状态,弥补一下。从动物的脑电波模式中可以印证这一点。 

    目前,科学家还不确定人类能否实现安全冬眠。研究潜在的机制能为实现安全冬眠带来一些新的认识。当前先进的技术、新型药物和遗传工具有望实现诱导睡眠,甚至操控睡眠。然而,要想完全了解人类如何实现安全休眠,研究人员还需要解剖关键的大脑回路,并确定调节人类睡眠功能的关键分子机制。

(岭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