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木宫灯,夏商时期,为提供宫廷夜间照明。至近代,“广式宫灯”因用料好,风格沉实、气派,成为宫廷的“专宠”。后由广州艺人使用进口红木和玻璃,发明的可拆装玻璃灯罩的红木宫灯,选料从桉木、红梨木、荔枝木到进口的紫檀木、酸枝木,据木材纹理性质及作品特色达到完美的组合,逐渐成了出口商品,广受外国人的喜爱,他们称其为“中国灯”。
红木宫灯集绘画、木雕和玻璃工艺的于一体,以进口红木构件为骨架,装嵌以色彩绚丽的手绘玻璃画片,古雅秀气,风格华丽,具有东方艺术的浓郁特色。红木骨架的雕刻工艺以通雕为主,剔透玲珑,题材多为龙、凤、花、鸟等寓意吉祥的图案纹样。玻璃灯画片内容有神话历史故事、山水风景、花鸟虫鱼以及书法等。
红木衍生而海外扬名
清朝雍正到乾隆年间,一批广州木雕艺人被召入宫中制作御用家具,名为“广木作”。广木作使用南洋红木等硬木为材料,家具造型宽阔、气派,腿足部位的弯形工艺一气呵成。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其中的木雕,刻有云龙、凤纹等图案,雄浑、厚重又不乏精细。
在这基础上,工匠们对制作硬木家具的边角料善加利用,将其加工为六角形框架,外面蒙上绢纱,成为能够点放蜡烛的灯架。其制作工艺继承了广式木雕善刻龙凤的传统,通常在每个六角棱的上端雕刻龙头,下端雕刻凤头,有时也会在中部雕刻凤头,这便是今天人们熟知的红木宫灯的起源。
制作红木宫灯的原料曾经是海船的压舱物,源自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当时有许多海船从广州出发,装载着茶叶、陶瓷、丝绸、广彩等货物运往南洋。这些船卸空货物以后,由于船体变轻,风浪一来便摇晃得厉害。南洋各国出产红木,产量大,价格便宜,商人们就购买红木做压舱物。
现代文明中濒临失传
红木宫灯本是与古代建筑相结合的产物,到了现代便遭遇了生存危机。红木宫灯与现代水泥建筑有些格格不入。从民国初期开始,建筑都西洋化了,使用的是水泥。水泥是平面,会给人们带来一种硬邦邦的感觉。而红木是软性的,它的雕刻也有很多变化和图案。
另一方面,传统的宫灯多是挂灯、壁灯,甚至提灯,而在现代装饰理念中,以吸顶灯、落地灯为多。水泥房讲求空间利用,它的屋顶通常不会超过3米。传统宫灯都是比较高的,在低矮的水泥房里挂下来,显得很不适宜。所以发展到后来,只剩下古庙、古建筑才会配红木宫灯,老百姓的家里已很难见到。
木雕玻璃画再度传承
现代红木宫灯的制作有两个要素,一是木雕,二是玻璃画。红木宫灯虽然起源于红木,却不一定只能使用红木做材料。除了著名的酸枝红木外,龙眼树、荔枝树和路旁常见的小叶桉都是制作宫灯的上好材料。
玻璃画起源于清朝,由于当时出现了毛玻璃,易于颜色吸收,工匠便以颜料在上面作画,安在宫灯上做装饰之用。传统颜料抗霉、抗虫的效果不好,而且怕水,容易脱落。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丙烯作为一种新型绘画颜料流行起来,罗昭亮便用它代替传统颜料,绘制玻璃窗花,让宫灯产品在使用上更加耐久。
制作玻璃画,需要以黑色颜料打出底稿,再逐层上色。标准宫灯配备12片各不相同的玻璃画,题材与岭南画风相近,以花鸟、山水为主。由于玻璃画的制作要求有一定的美术功底,非普通工匠能够完成。木质框架可以在工厂用机器削出大样,再由工匠批量打磨,玻璃画却只能靠人工一片一片地画,而懂得这门技艺的人屈指可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