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华韵新姿——19-20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服饰》展览在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拉开帷幕,展至2021年2月28日,是一场展现中西文明交流与互鉴的视觉盛宴。
服饰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服饰在世界的交流中不断碰撞和交融,迸发出不同风采。欧洲自16世纪开辟了通往东方的新航线,拉开了中西贸易的序幕,中国瓷器、丝绸、家具和艺术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欧洲,而美轮美奂的中国刺绣服饰亦通过中国游记等著作在西方掀起一股充满东方情调的“中国风” 艺术潮流。
展览中展示的80多件套文物,其中有70件套是美籍华人余翠雁女士多年来从海外不断搜集积累的。这批藏品在100多年前漂洋过海离开中国,成为西方社会追捧的时尚用品;它们在西方的审美视角下被改造使用,100多年后,又从大洋彼岸回到祖国,展现在市民面前,使我们得以管窥这100多年西方人对中国传统服饰的理解和运用。本次展览分为“衣裳:华服新貌”“配饰:旧物新用”两部分内容,呈现19至20世纪西方文化视角下的中国服饰姿态及中西文化的关联与融合。
云肩、挽袖、补子、马面裙、龙袍……这些具有标志性的中国传统服饰和配件常通过纹样、色彩等彰显穿着者的身份地位,表达祝福寓意,折射出中国社会文化结构下的生活习俗和审美情趣。但在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具有森严等级象征意味的补子,在西方时尚人士和贵族妇女的手中摇身一变,成为备受推崇的时尚单品——各式手袋;还可以看到西方人将皇帝和皇亲贵族专用的袍服改成日常所穿的西服大衣……从这些展品折射出西方人对中国传统服饰的改造并不遵循其原有的文化属性,更多是被这些服装的精致面料、精美纹饰所吸引。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西方人对中国传统服饰充满想象力的“奇特”改造。这些独特的改造和使用,折射出中西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为响应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的倡导,进一步盘活博物馆的文物资源,推动教育与文化的融合,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与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携手,开展馆校合作,特别策划了“华韵新姿”展览文物活化与利用馆校合作项目。该项目将大元帅府的文物、文化元素融入高校研究生课程,将高校的实践课堂搬进大元帅府,并利用“华韵新姿——19-20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服饰”专题展的文物元素进行文创设计,推出“福到”“韵”两个主题设计系列。
展览开幕当天,这些精心设计的作品还进行了一场精彩的服装秀。华南农业大学的学生们现场穿上由同学设计的传统和潮流两组风格的服装款款走来,吸引了现场嘉宾和市民的关注。“福在眼前”手机壳和马克杯、“福寿绵长”环保袋、“韵”系列抱枕……精美而丰富的文创产品也吸引了不少关照驻足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