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科技文化系列报道之四十八 凤岭古港:唐宋时期潮汕交通枢纽
来源:广东科技报作者:记者 路平2016-12-15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科技文化系列报道之四十八
凤岭古港:唐宋时期潮汕交通枢纽
程洋冈村为特色古村落。
古港遗传至今的古建筑。
      本报记者  路平

       走进汕头市澄海区最古老的村落——莲下镇程洋冈村,无论是仅剩半壁残垣的凤岭宫,还是香烟袅袅的丹砂古寺。无论是昔日挑夫歇脚休憩的码头,还是显赫一时的糖运业主成记兴建的私巷,无不在向我们诉说着千年古港厚重的历史与积淀。这里是韩江干流东溪的江海交汇处,凤岭古港的所在地,汕头商业文化的发源地。早在唐宋时期,这里就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点之一。曾几何时,来往东南亚的货船帆影林立,码头上熙熙攘攘的行人,以及热闹繁华的商行客栈,都见证了古港昔日的辉煌,在唐宋海上丝绸之路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运载陶瓷的重要古港

      凤岭古港又名岐岭港、旗岭港,位于汕头市澄海区的程洋冈村。最初的程洋冈,只是因韩江出海口的泥沙沉积、横卧于凤岭及鸡翁山之间的一条沙陇,远观如大梁,称为大梁岗。唐代建村,才改成程洋冈,村名中便包含了“逞于海洋之丘陵”的寓意。程洋冈东有南峙山,北有凤岭、西有象山、观音山,形成一个弧形的自然港湾,从石尾下口又进入潮回头内船坞河海交并,中间有韩江干流直溯潮州。唐宋时期,这里兴起了汕头最古老的港口——凤岭港。史料记载:“凤岭淤,樟林港兴,樟林港淤,汕头港兴”。据专家考证,其说明了因时代变迁,海陆变化,潮汕出海商贸港口也随之变化,依次是唐宋凤岭古港—宋元辟望古港—明清樟林古港—鸦片战争后至今的汕头港。

      作为潮汕古老的对外贸易口岸,凤岭港当时出口外销的主要是陶瓷产品。早在唐代,潮州的陶瓷已经相当发达,甚至早于著名的景德镇。仅“百窑山”一带近年在考古发掘中便发现了上百座窑址。程洋冈周围也是窑口密集,已经发掘的有17处之多,其窑砖经鉴定为六朝年代产品。程洋冈附近河里,发现大量陶瓷碎片,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先后几次在韩江防洪固堤时,从该处挖掘出碎瓷片数千担作为填堤之用,并多次发掘瓷碗、船桅、锚练等物。

      有专家考证,历史上,潮州是中国外销瓷的重要出口口岸。但随着海岸淤积,原在潮州城外的货运码头逐渐移至程洋冈。唐宋时期的程洋冈,有村前村后两个船坞。在潮州生产的瓷器,由小船沿韩江运到村中,装上远洋航行的大船;进口的货物也是在此由大船分装至小船,然后沿内陆水道运往潮汕各地。旧时从程洋冈出发的海船,一路是北上抵达河北、山东、日本等地;一路是向南,下南洋诸国。因此,这里曾是潮汕地区的第一交通枢纽,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在粤东的重要始发港。

      潮汕商业文化的发源地

     凤岭港航运的繁荣,也带动了程洋冈整个区域商业、服务业的发达。程洋冈中有1000多年历史的商业老街,由永兴街、新兴街、下市、店铺头、源兴街、沙尾营盘等组成,逐渐形成了“之”字形的商贸集市,至今这一格局仍然未变。其西面有官司厝、营盘。港东侧有“建炎大道”,直通小江驿、来贤驿,沟通与闽西南的关系。港背还有程洋瓷窑群以及北宋时开挖的运河沙尾溪。在凤背与南峙山坳处建有强缆工场,以供应远洋船航海之用。

      据考证,永兴街自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就已存在,最初只有一条小街,有“永兴街、兴国丁丑年”碑文为证。随着航运的不断发展,规模渐次扩大,鼎盛时铺户有200号,除小商、摊贩外,正式商号就达116家之多。《潮州府志》载:“旗岭港,距城十五里,南洋大洲之北,自韩江发源而来,凡来往客舟多泊于此。”《澄海县志》载:“艨艟幅奏”、“负山阴海”、“为潮郡之襟喉”。 

      程洋冈的商业老街,在粤东一带有较高声誉。1914年,为维护商户的权益,保持市面繁荣,多家商户推派代表成立了程洋冈商业公会,公推陈梦龙为主席。1929年,市面纸币贬值,缺少碎钱找换,程洋冈商业公会在商户支持下,印发了数百元零星钱票,票面有二种:二角、五角,盖有“凤岗商业公会”印章。该纸票的信誉高,不仅在本村流通,还通行到东陇、店市、莲阳一带的商铺。

      古村文化风物众多

      除了商贸繁荣外,程洋冈也是远近闻名的文化之乡,书斋文化比较浓郁。据不完全统计,全乡书斋31个,可以说书斋林立,因而人才辈出。据《程洋冈村志》载,全村有 “耕云书屋”、“一笔斋”、“燃藜”、“梅村斋”、“山顶斋”、“醒斋”、“养器山房”、“培德书屋”、“稻香书屋”、“养竹山房” 、“梅卢书屋”、“半隐”、“新园”、“半壁”、“绿耕别墅”、“仰止山房”、“忠宪第书斋”、“柿林”、“东馀小筑”、“小凉环”、“杏园书屋”、“梅园书屋”、“艺苑”、“寄尘”、“馀香”、“田井墅下园”、“临池”、“松园”、“梅轩”、“蔚园”、“留馀小筑” 等书斋。

      而凤岭宫、虎丘石刻、丹砂古寺等,也都见证了程洋冈的悠久历史。 虎丘山又名凤山冈,高75丈,周围二里,山上巨石欹立,林木森蔚,古时建有凤岭宫、天后庙等供航海者祈拜的庙宇。宋哲宗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盐运官李前在凤岭山同步凿通了韩江东溪与北溪之间的运河,称为南溪,并题诗刻石云:“筑堤开井易通津、神宇盐亭又鼎新,力小沿能支五事,增光更俟后来人。”从石刻诗看,当时李前发启开拓运河,应是为了凤岭港盐运需要。

      而虎丘山摩崖石刻,上有陆秀夫、海瑞等诸多名家的真迹。山巅有天然石洞,称为虎洞,俨若一只蹲虎,仰天长啸,其间有“虎市”、“石靠椅”、“仙脚迹”,兜引着游人,寻踪探胜。洞左侧有石刻群,巨幅大石之上,有横书“振依千仞”及“即此是虎丘”,字旁署名是粟庵,有直书的“第一山”是杨任斯手笔,每字都有公尺见方。还有“吞墨”、“避烟”等字。这些遗墨,秀润骨劲,妩媚多姿。

      历史悠久的丹砂古寺位于程洋冈虎丘山西麓,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建,为土木结构的中轴线硬山顶三进建筑,并有厢房、花圃、藏经阁、磨针亭、演武厅、月旦堂、禅师塔等,原建筑面积为2500平方米,现仅存1335平方米,寺前960平方米。寺门石匾上的“丹砂古寺”四字是由清康熙年间澄海知县王岱所写。寺庙主体依山而建,中轴三进,观音阁、地藏阁附房二间,左右两小巷有四厅八房配称,近山门内侧有两片园圃,花木蓬勃生长于此,为古寺增添了不少生气。

    相关链接

    古港文物众多

    1932年,凤岭港出土一批船板;1943年在永兴街口成记巷头“梅园”挖井时发掘到一批成叠宋碗;1947年“梅轩”建屋清基中,又发现成叠宋碗;1948年东州堤崩塌,抗洪抢险中,乡民在港湾靠程洋冈村处挑运几百担夹杂大量宋瓷片瓦砾的沙土填垒东洲堤。从1946年起,村中还多次发现大船桅。1950年,在古港东南面管陇村打索铺发现缆绳工场,规模很大,遗址达五、六千平方米,并出土大量巨缆,目击者言“有拳头大,碗口粗”。1958年至1960年,在古港边沿还发现大批宋瓷片及船板。

     专家点评

     2002年,由广东省政府参事室、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和广东珠江文化研究会组成的广东省海上丝绸之路专家考察团,对粤东地区汕头的南澳,饶平的柘林、潮州港,澄海的凤岭、樟林,汕尾的白沙湖等地进行深入考察,认为这些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我国古代的不同时期交替兴起、繁盛,在不同时期发挥了不同的作用。专家们从历史遗迹和出土文物中发现,潮汕海上丝绸之路也是“海上瓷器之路”。同时,频繁的移民现象更成为潮汕港口区别于其他古代港口的重要特色,这从现散居全球各地的千百万海外潮汕人就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