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黔南分中心正式挂牌。
本报讯(记者 刘雷 通讯员 唐诗潮 李洪涛 覃金转)10月30日至11月2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科创要素精准对接会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南州”)有序举行,由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简称“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主任刘玉涛博士带队,由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专家组成的广东省农业科技特派工作组一下高铁就快马加鞭、直奔主题地顺序走访茶叶、刺梨、肉羊、板蓝根、豆制品共5大类基地,并“一对一”有的放矢地衔接匹配科创、金融、市场要素,次第有序,忙得不可开交。11月1日上午,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黔南分中心挂牌仪式在黔南州农科院举行,象征着湾区首个“科创CPU”正式落户黔南州,这是东西部协作首个“国字牌”农业科创平台,标志着粤黔两地筹划半年的“以科创为媒,催化“1.0扶贫协作”升级为“2.0协同发展”的“后脱贫时代”建设工作正式拉开帷幕,也唱响了东西部协作“十四五”升级发展前奏曲。
广东先行:未雨绸缪谋划“后脱贫时代”长效发展新机制
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主任刘玉涛在企业调研。
近些年,广东省帮扶东西部省份的扶贫协作分条细缕、点点滴滴都取得了可喜成绩。“输血扶贫”铺设了道路、美化了乡村、升级了农业生产条件,“造血扶贫”更新了农户理念、培育了新兴产业、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如何未雨绸缪并提前布局“后脱贫时代”的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大计?广东先行,提前布点进行试点探索。2019年8月19至20日,广东省委书记李希、省长马兴瑞率领广东省党政代表团赴贵州省深化两地扶贫协作,不但对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规定动作”进行再部署,而且对东西部扶贫协作成果巩固提升“创新动作”进行新动员,特别对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发展寄予厚望。之后,广东省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省委常委叶贞琴同志专题部署,要求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依托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国字牌”平台,针对贵州省山地农业特色和已有优势产业载体,围绕产业扶贫主线,重点链接湾区科创要素,并提前设计“后脱贫时代”长效发展新机制。2019年12月12日,粤港澳大湾区农业科技交易大会在广州市天河区举行,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专门邀请贵州省毕节市、六盘水市、黔南州等地代表团参会交流,近距离触摸湾区科创脉搏和观摩农业全链条资源要素,并借机集思广益、聚智聚力、共商大计。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后,全国各地农副产品出现不同程度滞销现象。3月,广东省派驻黔南州的第一扶贫协作组组长黄焕葆带领黔南州农科院杨东院长一行专门赴广州开展“黔货出山B2B+O2O合作”和“科创赋能传统产品精深加工”工作。正是从那以后,黔南州在整个贵州省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东西部协作区中与大湾区衔接科创、市场、金融要素资源最快的州(市)。6月18日,黔南州党政代表团在州委书记唐德智带领下,专门赴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上门选技”,并确定了果、茶、药、菜、肉5大主导产业载体,希望广东省能够在黔南州配置“科创CPU”,把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分中心落户黔南州,并以此为媒介,瞄定“后脱贫时代”的长效发展,催化实现“黔货出山,要素入黔”的交流交互模式。之后,黔南州农科院立刻选派专人赴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跟班学习,专门衔接系列落地工作。期间,广东省还先后派出3批工作队赴黔南州实地考察调研。经过连续4个多月的你来我往交流匹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9月27至29日,贵州省委书记孙志刚、省长谌贻琴率贵州省党政代表团到广东考察交流,对两地资源互通、优势互补、产销协作、科创赋能共谋长效发展的“后脱贫时代”共建共享机制探索寄予厚望,希望尽快试点启动。
黔南试点:部署农业科创“CPU”预配“十四五”新动力
黔南州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杨再军副州长坦言,黔南州地形地貌复杂多变,为当地保存了丰富的农业种质资源,在“良种”上占尽了先机。此外,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优势,在同样类别作物生产中,虫害病害胁迫少,生产用药少,又在“良地”上独具优势,是个绝好的高端农副产品生产区。但是,长久以来受小农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农业链条整体科技贡献率偏低,科创赋能带来的延伸附加值偏小,迫切需要配置新型核动力“科创CPU”,这种需求在“后脱贫时代”将会显得更加迫切。2日上午,广东省特派工作组与黔南分中心合作,专门组织了一次面向全州涉农政府部门、经营主体、在黔投资粤商的大培训,由刘玉涛博士专题授课。刘玉涛博士开门见山讲到“过去的科技,经时间沉淀成了今天的文化”,贵州是中国5000年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至今仍保留了数千年的“酸汤文化”,更有着诸葛亮南征“命士兵嚼食云果(刺梨)”而御湿瘴之气等典故,这些活生生的文化传承不但凝聚了历代先民的智慧,而且为地方品牌塑造提供了排他性的文化、科技“标签优势”。但遗憾的是,很多经营主体在从事产业运营中,大多数只注重投入和产出,很多产品、产业根本没有故事,没有文化,甚至连这方面的理念、意识都还没有。与此对应,近些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质量工程、休闲农业、功能定制等的衍化和创新,让传统农业逐渐走向“吃好”、“吃挑”新时代,因此高产、提质技术出现了螯合需求新动力!涉及到产出来、精加工、运出去、卖出去的农业产业全链条,这些都呼唤科技创新赋能提质。
“湾区直通老区,科创链动要素”培训会现场。
听完报告,贵州山王果健康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训才感慨地讲,产业扶贫、企业运营市场才是王道,政府政策只是导向棒,不可能包打天下,更不可能保姆式包办一切,企业自立自强才能行稳致远。自立自强,必须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其中科创赋能是企业必修的内功。他也坦言,山王果公司带动了很多农户脱贫致富,短期来看“数量扩展”时期暂可维继,但从长期来看如果没有科创赋能的“质量提升”发展,将来或许会因尾大不掉而陷入“负重难行”的境地。调研贵州吉尔斯循环农业有限公司肉羊产业园后,刘玉涛博士向他们讲述起了自己当年帮扶重庆城口产业扶贫时,引导企业对同一品种鸡根据老幼、成年、慢病三大消费群体而细分了“三月雏鸡”、“八月熟鸡”、“年半药鸡”的故事,还类比了当年在广东梅州工作时汇聚6种地方品种猪,根据部位和肉质差异性精选出12个不同部位,炮制出蕴含科技、文化噱头的“全猪宴”快速推向旅游市场的故事…吉尔斯董事长张景青听得如痴如醉,当晚近凌晨了还又专门致电刘玉涛博士请教产品分级、市场分类等细节。贵州龙缘盛豆业有限公司谭华董事长兴奋地讲,我们企业很早就听闻了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国字号”平台已经汇聚起了3.2万个专家教授和6.7万家企业的庞大资源,这次分中心直接落户黔南州,是把“指挥所”和“服务站”前移到我们企业面前,给我们带来了“科技创新内动力”和“市场链接外动力”两大抓手,我们公司势必要乘东风抓紧练内功,走出贵州、直奔湾区和全国。
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主任刘玉涛一行在黔南州民族传统企业调研。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厅长顾幸伟对产业扶贫有个形象的比喻,产业扶贫不但要撮合经营主体与当地百姓谈成“恋爱”,依托产业载体抱团携手从业创业、居家就业,而且还要配套“嫁妆”,扶他们一把、送他们一程,让他们在“后脱贫时代”会过日子、过好日子。黔南州杨再军副州长喻道,本次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黔南分中心的设立就是广东省为黔南州长效脱贫专配的“嫁妆”,不但对巩固扶贫成果大有裨益,而且更重要的是为即将开始的“十四五”后扶贫时代升级发展提供了高配核动力CPU,一方面全程呵护这些扶贫对象会过日子、过好日子,另一方面更会延伸链接全州主导产业进行全链技术提升、大练内功、高效运营、长效发展。
三位一体:构架“湾区直通老区”的交流交互长效通道
湾区不但是个庞大的消费市场,而且是品牌市场的“网红培育基地”,更是“消费侧”的风向标。与其互补,黔南州是个具有鲜明区域文化特色的高端原料生产基地,是典型的“供给侧”产地。
华南理工大学从事食品研究的博士生导师郭新波教授坦言,尽管粤黔之间交通条件日益改善,湾区的专家学者也不可能长期派驻黔南州,这是客观条件决定的。这次分中心的设置目的就是在“湾区消费侧”和“老区供给侧”之间构建起“湾区中心——老区分中心——经营主体+农户”三位一体的要素交流交互通道,一方面让信息互通、产销对接,打造“黔货出山”长效通道;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市场机制引导和培育科技、信息、金融等“要素进山”的长效机制。这个三位一体模式的设计以人为本、切合实际,让“分中心”在链条中做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二传手”,湾区专家智慧和产业要素都可以通过这个“二传手”源源不断的链接贵州山区,这种模式设计必定事半功倍。分中心负责人、黔南州农科院院长杨东透露,接下来“分中心”将依托湾区总部重点做好七个“一”(培训一批“农业科创”复合型人才、选派一批“湾区充电”挂职干部、示范一批“全链技术”定制产业、授权一批“农业科创”合作基地、链接一批“科创特产”产销通道、包装一批“要素资源”湾区挂牌)的前期铺垫工作,为“科创CPU”发挥多维撬动作用而练好内功,努力探索“后脱贫时代”东西部农业协作“科创融通”新机制、新模式。
据了解,12月12日将在广州市天河区柯木塱举行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农业科技交易大会,届时粤黔东西部扶贫协作将进行“线上线下”成果汇演,并正式启动“十四五”期间科创赋能内功提升的首批粤黔产业合作项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