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广州市科技交流合作研讨活动成功举办
来源:广东科技报2020-10-30

深化科技交流合作,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广东科技报讯(记者 刘肖勇 通讯员 符烽)10月29日-30日,在广东省科学技术厅指导下,由广州市科学技术局主办,中共广州市委统战部、广州市大湾区办、广州市政府台办、各区科技主管部门等的共同支持,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承办的“广州市科技交流合作研讨活动”在广州香江健康山谷成功举办。


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劳帜红,广州市科技局副巡视员李江,广东省科技厅交流合作处处长吴汉荣、副处长许哲,广州市委统战部处长(主任)阙光凌,广州市大湾区办处长陈建东、秘书处干部魏桂铨,广州市科技局科技金融处处长钟伟彬、交流合作处处长蔡强,广州市工商联合会办公室副主任杨铭,广州市科学技术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麦慧及各区科技主管部门负责人,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代表,各大重点引进科研院所、服务机构代表,独角兽、上市企业代表,媒体代表出席本次会议。


合影.jpg


汇聚各方资源,推进科技交流合作


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劳帜红致辞表示,“十三五”期间,广东省积极开展和推动国际科技合作。一是不断推动国际科技研发合作,持续加强与欧美创新型国家合作与交流。二是建设高水平国际科技合作平台,推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及境外合作创新平台的建设。三是加大力度吸引国际高端人才,优化调整重大人才工程,突显高端人才集聚效应。四是深入推进国际科技人文交流,支持国内外青年科研人员双向交流互访,开展短期学术交流与科研工作。本次科技交流合作研讨活动意义巨大,推动国际科技合作更好服务全省对外开放大局,为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科技强国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劳帜红致辞.jpg

▲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劳帜红致辞


广州市科技局副巡视员李江致辞表示,一是广州积极深化交流合作,探索并形成“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全链条创新发展路径。二是广州市的创新及科研指数不断在上升,国际合作水平不断提高。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广州由2017年排名63位升到2019年排名21位;在“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榜单上,广州从2018年全球第25位跃升至2019年第15位;2020年广东省科技创新大会上,广州包揽全部4项国际科技合作奖;首批1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广州市占6家;中国-乌克兰材料连接与先进制造“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是国家对外科技合作创新最高级别平台,是广东省首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三是通过本次科技交流合作研讨活动,汇聚各方资源,推进不同层级的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共同研讨广州市的科技交流合作情况,加深并拓宽参会人员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方面的立场与共识,推动广州市加快迈向创新之路。


广州市科技局副巡视员李江致辞.jpg

▲广州市科技局副巡视员李江致辞


经验交流,分享科技交流合作情况


在科技交流合作情况及经验分享环节,华南理工大学科协办公室副主任凌贵介绍华工的科技交流合作情况。华工充分发挥毗邻港澳及东南亚的区位优势,以广州国际校区建设为契机,不断加强与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港澳地区的科技合作。华工科技团队积极引导和支持学校优势力量在大范围、高层次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竞争,建设和组织一批高水平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开展高水平的国际科技合作研究,从而提升华工的国际学术影响力,支撑华工“双一流”大学建设,服务“一带一路”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广州医科大学科研处成果科科长彭维介绍广州医科大学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及科学研究方向。学校打造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建立多样化学生国际交流项目、开展全英文教学的留学生教育、招收港澳台学生。通过多样的方式建立科技交流合作平台,推动学校的科技交流合作工作。


中国-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院所长董春林介绍中乌院建设背景、中乌院国际合作平台建设情况及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情况。研究院提出从乌方专家技术人才引进到双向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推动研究所从单一项目(专家)合作到共建平台合作。研究所是从技术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到联合研发利益共享合作,引发与会人员从实用化技术转化应用到源头创新基础研究合作的思考。


广东科技企业合作促进会秘书长郭凤志分享了促进会国际创新资源驱动转型升级及“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方面的经验。对联盟—知名国际技术转移机构案例进行介绍。


澳门国际科技产业发展协会理事长周王安分析了澳门市场的巨大技术应用需求,期望内陆企业与澳门方达成更多合作意向。


缤创国际创投加速器中国市场与渠道负责人曾君蔚介绍了缤创国际创投加速器的营运情况和分享成功案例经验。


广州黑格智造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代表介绍了公司的人工智能打印算法技术及公司开展的科技交流合作情况。


线上对接,粤港隔空连线


为加强广州与香港的科技交流合作,通过现场连线对接的方式,现场的嘉宾与香港方高校、科研院所、机构、企业代表进行线上实时交流互动。香港海外学人联合会孙东会长,张晓明、常健副会长等香港方代表参与线上对接活动。


香港海外学人联合会孙东会长介绍了海学联的情况。海学联是由居住在香港的中华海外学人自愿组成的非牟利社会团体,目前海学联拥有核心会员逾千人,所联系的社群超过万人,由高教界、法律界、会计金融界、工商界和文化界等海归专业人士构成。海学联本着爱国﹑爱港的方针,为香港的繁荣稳定与和谐,以及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和祖国统一大业,作出积极贡献。


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秦海鸥董事长兼总经理介绍目前广州市支持港澳人才创新创业政策、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的情况、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和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具体情况,并解答线上香港各方代表提出的关于两个基地的问题。


据了解,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是省、市、区共建,通过品牌化活动,市场化运营,配置产业、技术、资本资源建立一个连接产业、科技成果、资本、创业者、企业、金融机构、中介机构、政府部门的国际性平台,帮助企业“找技术、找资金、找市场、找人才、找场地”。


粤港澳基地.png


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总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基地广泛链接资源,主动接驳国内外创新创业资源,加强与海外高校学生团体、海外创新创业孵化器、粤港澳城市群知名高校、孵化器及创投机构对接,实现创新创业资源互通共享,并引进、孵化50%以上的港澳企业,拓宽港澳青年就业创业空间。


广州市科技局副巡视员李江对本环节的粤港隔空连线环节表示高度赞许。李江对香港代表方提出的关于广州市人才政策、港澳政策进行详细的解答。粤港澳的科技交流合作通过聚焦湾区科技交流合作发展的创新性,链接两岸的各方资源,互通信息,加强合作,共享成果,推动广州与香港的科技进步,加快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主题分享与互动沙龙精彩纷呈


在推介会环节,广州市科学技术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麦慧进行2020中国海外人才交流大会暨第22届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简称“海交会”)的推介。海交会通过建设高层次人才及项目数据库,建立全平台线上需求采集、分析、跟踪、对接、服务全链条需求跟踪服务体系,同时利用官网、海交会服务平台等电脑端平台与微信、微博等移动端平台,多种网络形式结合开展线上海交会活动。海交会将常态化举办贯穿全年的线上及线下特色活动,保持海交会创新突出、热度不减,通过引入市场资源,借助市场力量提供永不停止的优质服务。


在主题分享环节,易创科技国际有限公司CEO汤敏超作“国际交流合作实践”主题分享。汤总结合案例分享了目前国际合作的实践现况,列举了国际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广州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需抓住三次外包机遇,实现产品、技术、产业的转移,实现国内外市场需求结合、国内外技术相结合、创痛产业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结合。同时,广州市需打造一批国际合作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中心和转化示范区,重点扶持几个有代表性的国际化、专业化的产业运营品台,树立标杆,发挥榜样的力量,进而打造一批“产业国际服务中心”。建立更加国际化和专业化的“知识产权交易运营中心”,从扶持科研领军人才到扶持“科学企业家”和产业组织者,加快除广州开发区外其他区域打造不同特色的国际产业创新集群和创新生态系统,各区错位发展,广州市才能更好实现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建设。


广东广信君达律师事务所管理/高级合伙人闪涛作“跨国合作中存在的风险与预防”主题分享。闪涛律师从一份报告、一份清单和一部分人三个角度分析了目前的科技企业经贸投资的形势,从长臂管辖、经济制裁、《反海外腐败法》、刑事司法体系、程序梳理进行问题的剖析。最后闪涛律师建议从提高合规意识,重视合规建设,通过多种措施培养合规能力,重视资金、人员、子女、信息技术载体、通讯交流方式三个方面加强企事业单位的能力建设。


沙龙.jpg


主题为《国际交流合作中的实际问题与解决方案的探讨》的互动沙龙环节邀请了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谢兴华、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陶友季、广东广信君达律师事务所闪涛、澳门国际科技产业发展协会周王安、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乔木、广州市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黄淼俊进行互动交流。现场6位嘉宾对企业在国际交流合作中会遇到的实际问题,包括信息不对称、固化外交思维方式等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并给出建议性的解决方案。


广州市科技交流合作研讨活动为广州市科技交流合作提供对接交流的平台,通过全方位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和国际人才交流,推动构建和平发展、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的创新共同体,携手促进广州市的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在活动后会继续做好与各方的沟通互动,收集各方的需求,共同助力广州市的科技交流合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