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牵手”中山大学开启战略新合作
来源:广东科技报、粤科网作者:刘雷2020-09-29

共建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联合开展大型科学试验

联合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

 

本报讯(记者 刘雷 通讯员 赵现廷)近日,中国气象局与中山大学在广州签署合作协议,将在多个方面开展战略新合作,其中包括依托“中山大学”号联合开展大型科学实验和海洋气象观测。那么,双方缘何“牵手”?合作协议包括哪些内容?搭乘“中山大学”号的两个单位又将有哪些新的合作空间?

 

图片1.png 中国气象局、中山大学签署合作协议。

 

合作十余载,多个领域硕果累累

 

早在2002年,中国气象局与中山大学就签署了合作协议,开展战略合作,十余年来,双方在核心技术攻关、科技平台建设和气象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据介绍,双方联合开展了气象核心技术攻关,利用中山大学国际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在天气预报领域开展研究。在大气环境领域的关键技术研究,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污染专项资助。

 

中山大学地处广州,广东省气象局联合中山大学等单位共同组建了广州大气科学联合研究中心,联合组建了区域气候变化与预测、强降水数值模式发展等5个创新团队,开展合作研究与人才培养。

 

此外,双方在人才聘任、人才培养方面也稳步推进。中山大学的杨崧教授、林文实教授等专家担任中国气象局相关委员会的委员,广东省气象局业务直属单位、各市气象局都已成为中山大学的学生实践、实习基地。

 

中国气象局局长刘雅鸣在此次签约仪式上说,两个单位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新的合作打下扎实基础。“推动气象事业现代化发展,要求我们必须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搭建协同创新平台,联合攻关共性关键技术难题”。

 

“中山大学”号科考船开启合作篇章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型的社会公益事业,高校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也是培养各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

 

9月22日,中国气象局与中山大学在广州签署了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共建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联合开展大型科学试验、联合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科研合作、联合建设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等。

 

今年8月28日,我国最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在上海长兴岛江南造船下水。中山大学校长罗俊在签约仪式上介绍,“中山大学”号设计排水量约6800吨,是一艘集多学科、多功能、多技术手段为一体,具备全球航行能力,且能毗邻极地冰区作业的新一代大型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

 

图片2.png 

“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

 

根据合作协议,中国气象局与中山大学将利用“中山大学”号,联合开展大型科学试验和准业务化海洋气象观测,获取的科学数据和科学成果实现双方共享,这将为大气学科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潜力。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于卫东教授说,借助“中山大学”号的优势,面向气象事业发展重大需求,合作开展南海季风试验等大型科学计划,将支持我国气象服务走向全球。

 

迈向新时期,推动气象现代化建设

 

经过70年的发展,我国在气象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数值预报等核心技术领域与欧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随着气象事业的快速发展,气象部门对高层次人才需求在广度和深度方面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据了解,中山大学大气学科可追溯到1961年创办的中大地理系气象学专业。2015年10月,中山大学专门成立了新的大气科学学院。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迎来飞速发展。学院人员规模快速扩大,2019年国自然基金立项数名列前茅,还于2019年产生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戴永久。

 

合作双方表示,在新的合作中加大优势互补,在大气科学等相关学科建设、科教平台共享、人才培养以及气象核心技术攻关等方面做大事、建新功,推动我国气象事业现代化建设。

 

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在主持签约仪式时表示,国气象局始终把服务国家发展和人民安康作为根本任务,这种使命担当和家国情怀,值得中山大学学习。在各方的真诚、积极努力下,战略新合作将给国家气象事业、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带来新机遇。

 

本文图片有通讯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