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经济是当今国际经济版图的突出亮点,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如何把这个规划纲要落到实处,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创业创新领军人才企业——中科启迪光电子有限公司做了很好的探索,走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路子,分别与北京大学、中科院半导体所、澳门科技大学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引领平台。
▲芯片级CPT原子钟
中科启迪光电子有限公司是一家由清华启迪金控投资北京大学科技成果转化,2019年在广州黄埔区注册落地的高科技企业。公司主要专业从事时间、频率标准,专注芯片级CPT原子钟及激光器、铷原子气室、海洋OBN节点等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
原子钟广泛应用于北斗导航、航空航天、国防军工、5G通讯、铁路电力、海洋物探、自动驾驶等领域的时间频率标准,可以说工业物联网离不开原子钟。
▲中科启迪光电子科技公司赵建业教授团队
中科启迪坚持走产学研的道路,在依托北京大学原子研究中心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团队的同时,还于2019年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合作,共同成立中科启迪光电芯片联合实验室,主要从事激光器的研究与开发。2020年与澳门科技大学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研发自主定位导航系统。同时,中科启迪还分别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清华大学及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进行了初步研究与探索,致力于对标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在粤港澳大湾区建立超快激光同位素分离大科学装置,以发挥集群效应。公司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大湾区科技引领平台。
目前,中科启迪投资1亿元在黄埔实验室建立芯片级原子钟中试基地,计划今年10月完成芯片原子钟定型及铷原子气室、VCSEL激光器的国产化。预计2021年3月实现1000台芯片原子钟生产,2022年实现2万台芯片原子钟产能,产值达5亿元以上,并力争较短的时间内在科创板上市。
▲澳门科技大学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张可可主任团队
澳门科技大学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由国家科技部批准,于2018年10月成立,是天文与行星科学领域唯一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的成立是国家大力发展深空探测,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提升澳门科技水平的重要举措。实验室现有40位专家学者,主任为张可可教授。实验室总体目标: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行星科学研究中心,打造国际间行星科学高水准学术交流合作中心;参与国家深空探测重大项目,提供所需的科学支撑;培养国家所需的行星科学高质量人才,建成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团队。实验室研究主要涉及行星物理学、行星地质学和行星化学等学科,研究方向包括:行星内部结构、行星内部动力学、行星表面物理、行星地形地貌、行星磁场与重力场物理、行星陨石化学和行星形成与演化。2020年7月23日,我国首次成功发射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该实验室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负责火星环绕器工程测量分系统可分离遥测探头研制生产,数据处理及分析工作。
▲中科启迪总经理武东(左) 区领军人才北大教授赵建业(中) 澳门科技大学张可可教授(右)
目前,中科启迪公司与澳门科技大学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就下列方面进行合作:
一是联合参加第二届中国横琴科技创新大赛
以“基于CPT原子钟的自主定位导航系统”联合参赛。该系统在室内环境无法使用卫星定位时,使用自主定位导航技术作为卫星定位的辅助手段,解决卫星信号到达地面时较弱、不能穿透建筑物的问题。通过自主定位导航系统能全面覆盖并实现精准、高效、便捷的定位和导航服务。目前,已经通过澳门赛道的资格审查。双方以本次横琴创新大赛作为合作起点,并在未来展开一系列有助于推广澳门科学卫星数据及其产品的合作,把澳门科学卫星数据及其产品应用于地磁导航系统、矿产资源开采、5G建设等领域作为今后合作方向和目标。
二是为澳门科学卫星星座计划提供合作
中科启迪同意为澳门科学卫星星座计划募集资金提供思路、分享资源。通过中科启迪的资源推广澳门科学卫星星座计划,从多渠道寻找支持。同时,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澳门科技发展与产业多元化计划、国家对地磁场数据应用的重视等优势,推广地磁卫星磁场数据、空间天气相关数据在多领域的重要应用。
三是地磁卫星数据方面合作
聘请专业商业评估机构对澳门科学卫星数据的商业价值进行评估,为澳门科学卫星星座商业推广提供思路,寻求合适的战略投资者。
四是建立人才培养和奖励机制
由中科启迪出资,在澳科大国重实验室设立并冠名与深空探测与空间科学研究相关的奖项(每年50万),用于每年奖励澳科大国重实验室青年研究学者和技术人员为深空探测与空间科学研究做出的贡献。
本报记者 刘肖勇 通讯员 尹汤林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