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南海所科考利器“实验6”号科考船下水
来源:广东科技报、粤科网作者:刘雷、黄林丛、徐晓璐2020-07-19

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各项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准



mmexport1595047687362.jpg仪式现场。本报记者刘雷摄 


本报讯(记者 刘雷 通讯员 黄林丛 徐晓璐)7月18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所”)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下水暨命名活动在广州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举行。中科院广州分院院长吴创之,中船黄埔文冲造船厂董事长盛纪纲,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海所原所长、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主任张偲,南海所副所长(法定代表人)龙丽娟,党委书记、副所长詹文欢等出席活动。


mmexport1595047668110.jpg吴创之院长宣读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张涛的贺信。本报记者刘雷摄


仪式上,吴创之宣读了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张涛的贺信,张涛在贺信中说:作为南海生态环境工程创新研究院的牵头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国家经略南海做出了重要贡献。希望南海所以新建科考船为契机,继续深入推进“率先行动”计划,不忘“科学报国,科研为民”的初心,牢记“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使命,为建设海洋强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mmexport1595047684074.jpg龙丽娟研究员为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命名“实验6”号。本报记者刘雷 摄

 

龙丽娟为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命名“实验6”号,并期望新船弘扬 “南海精神”,践行国家使命,满载历代南海人和建设者的期许,承载新时代海洋强国的光荣与梦想,跨越深蓝,向海图强,顺利平安!她指出,“新船下水将极大提高我国深远海的科考能力,标志着南海所海洋科考事业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mmexport1595047672618.jpg詹文欢书记致辞。本报记者刘雷摄

 

詹文欢在致辞中表示,作为重要的海上开放共享平台,“实验6”将填补我国中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的空白,完善国家海洋调查船队和中国科学院科考船队功能序列,成为我国一个先进的新型海上移动实验室和探测装备的技术试验平台,提升我国海洋探测能力和数据样品获取能力,助力海洋科技创新发展,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也为南海所未来几十年的再创辉煌奠定重要的基础。

 

据了解,2018年5月,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项目通过国家发改委的评审;同年9月,中科院南海海洋所与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签订建造合同,并于同年11月正式开工建造。今年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实验6”号复工复产延后,该船的船台搭载受到疫情的严重影响。为保证船舶建造进度,每天持续为“实验6”号项目投入的人力多达350人,保障了船舶建造进度。根据建造计划,预计2021年入列服役。

 

海洋科学考察船一直都是人类认知海洋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探测与研究海洋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平台、基本工具与载体,在现代海洋观测体系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60多年来,中科院南海海洋所从创建、发展和创新都离不开科学考察船。从“珊瑚”号,“实验”号到“实验1”“实验2”“实验3”“实验6”号,科考船的建造史贯穿于整个研究所的发展历史。中科院南海生态环境工程创新研究院、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的建设也离不开科考船这一重要利器。

LLL_5073.JPG下水前的“实验6”号很是威武。本报记者刘雷摄


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是国家发改委立项的“十三五”科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由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承担。总投资5.175亿元,设计总吨3990,总长90.6米,型宽17.0米,型深8.0米,最大速度16.5节,续航力为12000海里,定员60人,自持力60天。这是一艘采用国际最先进设计理念,科考能力突出的特种用途船舶,探测手段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LLL_4962.JPG“实验6”号项目总工程师蔡小阳介绍相关情况。本报记者刘雷摄

 

该船是国家科教基础设施重大项目,是未来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重要海上科技平台。其建成投入使用后,将成为我国海洋科学考察极其重要的开放共享平台,对于提高我国海洋探测能力和数据样品获取能力,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资源、油气矿产和生物基因资源,维护国家主权与海洋权益,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据介绍,设施完备、功能先进的“实验6”号将提升我国对南海岛礁区与深远海大洋的探测和基础数据获取能力,同时帮助“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提高海洋探测能力,完善观测手段,开展联合海洋调查,开展海洋环境监测与保护、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海洋灾害预警预报、防灾减灾;培训海洋调查人员,提高海洋科技水平。

 

向海图强春潮涌,奋楫追梦正当时。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立足岛礁、深耕南海、跨越深蓝,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面向”“四个率先”要求,大力弘扬“南海精神”,整合优势创新力量,努力争取在南海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等引领性工作取得突破,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做出铭刻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伟大贡献!


mmexport1595090711007.jpg与会嘉宾与“实验6”号合影。本报记者刘雷摄


IMG_20200719_103100.jpg“实验6”号水上英姿。通讯员供图

 

财政部广东监管局、自然资源部北海局、自然资源部南海局、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所、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所、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东省科技厅、广州市发改委、广州市科技局、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广州海事局、南沙区人民政府、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厦门大学、河海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中船708所、中船重工702所、中国船级社广州分社、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中科院广州分院、中科院南海海洋所、海洋研究所、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华南植物园、广州能源研究所、广州地化所、广州健康院、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等单位的领导和嘉宾出席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