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湾陶艺 名扬海外
来源:广东科技报作者:记者 冯海波2016-07-29

      作为从事陶瓷艺术创作和研究近30年的大师及学者,华南理工大学陶瓷文化研究所所长黄修林对石湾陶艺的产生和发展有深入的研究。他认为,石湾陶瓷作为地方民窑,技艺高超、品种丰富,自唐宋发展至今历久不衰;且在宋元名瓷、名窑及明代青花的辉煌灿烂褪尽之后,与彩瓷一起,崛地而起,照耀岭南,继而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播东南亚,辐射全球,更是引人瞩目。

陶业兴起源于交通便利和陶泥丰富

      黄修林说,唐宋以来,岭南海上的对外贸易不断发展,广州成了当时最大的世界大港。活跃的商贸和文化交流,大大的繁荣了这个地区,也直接推动了包括石湾在内的岭南陶瓷艺术的发展。当时石湾陶业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是交通便利和陶泥丰富。佛山石湾的汾江和东平河直通广州,产品运往广州出口十分便利。而石湾一带又有陶泥岗沙,取材方便,本来就有陶瓷业基础的石湾很快发展成为岭南重要陶器生产基地。

      他表示,从南宋至元,佛山是中原汉族移民的聚居地。这些移民把北方的汉族陶瓷技艺带到石湾,与石湾原有的制陶技艺相融合,大大地提高了石湾当地土著人群的陶瓷制造水平。因此,有“石湾集宋代各名窑之大成”的说法。定、汝、官、哥、钧诸名窑产品均被石湾模仿得惟妙惟肖,八大瓷系的造型与釉色之美以及装饰手段也全被石湾陶工消化吸收,从而成为南国“善仿”为特色的名窑,特别是以“广钧”“泥钧”而闻名天下。这一时期,石湾生产的日用陶器,造型及装饰手法都注入了艺术表现形式,器形饱满、均衡,线条流畅,富有变化,种类也比唐代丰富得多,有魂坛、堆贴瓦檐重叠式矮身陶罐、彩绘花瓶、陶琴等,涉及器皿、文玩、动物、人物等各个陶塑类别。

而石湾陶瓷中的瓦脊艺术,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诞生,直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古老的传奇故事,演义小说、曲艺、说书、龙舟、粤剧等与岭南石湾陶工和他们的作品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甚至直接孕育了瓦脊的壮观巨制和大量的“石湾公仔”。陶工们把一组组气势磅礴、极尽豪华的花鸟山水鱼虫优美组合,把浩大恢宏的戏剧和雄武飞扬的演义小说场面、历史人物场面,堂而皇之的摆在最显眼的大堂瓦脊上,还把豪华壮观的影塑镶嵌其间。“石湾公仔”创作方式不受拘束,自成一格,而且题材广泛,贴近民众生活,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陶艺创作贴近生活

      黄修林介绍,明代以后,石湾陶瓷种类和题材渐趋广泛,渔、樵、耕、读、牧、奕、饮、琴、游、戏,乃至拍蚊、搔痒、挖耳等百姓日常劳动、生活情景,各类花鸟虫鱼、野兽家畜与菜蔬瓜果等百姓熟悉的事物,以及达摩罗汉、观音、寿星、济公、八仙、钟馗、关公等百姓熟悉与喜爱的神仙人物与历史人物,都在石湾陶塑艺术中得到真实生动的表现。褒忠贬奸、扶正嫉邪、祈福求安、尊老爱幼……百姓的道德观念与社会态度在石湾陶塑艺术中得到传神的体现。一向以来,“石湾公仔”都被视为平民的艺术品,但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这种传统民间艺术渐渐受到重视,而且在艺术舞台上的地位越来越高。有人称石湾陶塑题材“堪称为一部浓缩的中国民俗文化百科全书”。

      黄修林表示,一直以来,石湾陶瓷艺术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西亚商人把它作为珍品带到东南亚、印度、斯里兰卡、伊朗、阿拉伯、东非沿海等各国,它客观上推动了这些国家的物质文明,增加了古代各国对汉民族的了解和友谊。当前,石湾陶瓷艺术品也远销日本、欧美各国,日本、东南亚、东欧及西欧和美国等各大博物馆都有石湾陶艺古今珍品的收藏,甚至可以在日本和美国的著名建筑中看到它珍贵的芳踪。近年来,石湾本土的不少陶艺家、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在国内国际上获奖,并且许多陶艺学者、专家作为国家委派的文化使者访问友好国家。石湾艺术陶瓷以其强烈的地方性、鲜明的民族性,散发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