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形百味,“粽”有一款你喜欢
来源:广东科技报作者:麦博2020-06-23

6月25日,是我们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同学们,你们知道,端午节为何要吃粽子吗?你们知道粽子为何要用“粽叶”包裹吗?怎样的叶片才可用来包粽呢?粽子都有哪些种类呢?


黄2.jpg

 

端午节为何要吃粽子?


农历五月初五是个很特殊的转折点,处于“阴阳争”的交汇点上。它是一年中最“恶”的一天,又是草药的药性最强的一天,故而战国《夏小正》说:“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需要粽和其它辟邪物一起来助人顺利度过这个的关口,为此产生了蓄兰沐浴、斗百草、插艾草、挂菖蒲、薰苍术、佩香囊、饮雄黄酒和食灰水粽等一系列节俗,以药气压毒气。雷州半岛鸭乸粽之所以要编成鸭状粽壳,是因为鸭能啄食毒虫,此时粽叶就成了一道符,这应该是《风土记》中“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的由来。


《荆楚岁时记》又载“夏至节日食粽”,其实粽子与夏至的渊源要比端午更为久远,背后的道理也类似。一方面寒性(阴)的水草包住热性(阳)的火谷,另一方面粽叶在外又属阳糯米在内又属阴,因而“(阴阳)两在故不测”,《周易》认为“阴阳不测之谓神”。


在古人看来,粽子和包子、饺子、馄饨、元宵、月饼、鸡蛋属于同一类食物,因为它们都密封无口、中央带馅,也就是没有“窍”但饱含潜能的“混沌”结构,所以《风土记》说:“盖取阴阳包裹未散之象”。这样一来,解粽就有了打破混沌开辟天地的寓意,吃粽则意味着混沌和合,以至外邪不侵。不仅如此,粽角数的奇偶、粽形的方圆也有阴阳意涵。


在道家宇宙观看来,如果缺了粽叶,结构是不完整的,阴阳是不平衡的。只有裹上粽叶,粽子才成为一个致中和的整体,从而获得驱邪纳福之功力。后来,民间又赋予了粽叶许多象征意义,产生了一套有关粽叶的“语言”。“粽”本就和“中”谐音,若用粽叶折出细长似毛笔的“笔粽”,就会受到渴望“必中”的古代科举考生的青睐;包成四角形则表示四季平安。


再如,顺境时吃粽子,粽叶代表围住了幸福;逆境时吃粽子,解粽绳剥粽叶代表解除了厄运。所以,传统上“解粽”是一个重要仪式,古人总是认真对待,期盼端午节当天全家人都能聚在一起“共解”。老人会叮嘱不可用刀切开或用剪刀剪开粽子,该禁忌的理据有好几条,既因为粽绳是不能断的“长命缕”,解粽绳才有排解忧难的作用,也缘于一个更原始的信仰——要小心保护栖居在糯米里的谷魂。

 

粽子为要用“粽叶”包裹?


广为流传的解释是:楚人投米饭入汨罗江祭屈原,为防被蛟龙夺走及江鱼争食,特在外包以竹筒或裹以粽叶,有了挡盖后水中鱼鳖就看不见米饭了,再塞上楝叶或系上五彩粽绳,忌惮这两物的蛟龙见了就会立刻走避,粽叶还要扎成尖角,鱼鳖即使见到也会以为是啃不了的菱角,这就是所谓的“芰粽”。


当然这只是一则民间传说,实际上粽子的发明远在屈原时代之前,楚地之外的传说又有不同的说法,显然使用粽叶另有其因。这也是粽叶让粽子好吃的七个秘密。


一、粽叶充当隔离层。熟的黄米饭或糯米饭是一团黏手的食物,不方便直接拿取,手和粽之间显然需要有层隔离物。


二、粽叶充当隔断工具。糯饭团在计量上属于“流程性材料”,相互胶黏在一起无法论个数,有了裹粽之叶后,大坨的糯米饭就能分隔成大小适宜的若干份,便于携带、分发和取食。


三、粽叶适合烹煮。与普通大米不同,糯米的淀粉是纯支链淀粉,糯米本须用甑笼蒸熟而不宜煮熟,否则易烂易焦难成粒。用粽叶密封后就可以用锅浸水煮熟,以水为导热介质能显著提高受热效率。在未有锅釜的时代,初民为了加热无法直接烧烤的谷物,发明了两种方法:一是将米和水灌进竹筒塞入火堆煨熟,二是用叶裹米的方法,这样就可以投入蓄水的地坑,通过不断丢进炽热的石头保持水沸,直至最后煮熟,又免于散成稀粥。


四、粽叶可以塑造特定形状。经粽叶包裹捆扎可以将糯饭团固定成某种特别的形状,以满足特定礼仪的要求。东晋范汪的《祠制》有云:“仲夏荐角黍。”粽子的原初功用很可能是为了祭祀,祭献的对象涵盖水神、谷神、土地神、图腾、先贤和祖先。


五、利用粽叶所含的有益成分。由于紧贴内容物且长时间同锅共煮,粽叶自身特有的芳香物质、色素、药用成分和营养成分(如:多糖、黄酮)可以充分渗透进糯饭团。粽叶具有的香气能增益粽子的风味,普遍具有开胃和解腻功效。许多粽叶本身就是一味能解毒祛病的草药。有的粽叶具有驱虫、抑菌和防腐的效用,令粽更耐存储。


六、便于存放和取用。有了粽叶就可以系上粽绳,有了粽绳就可以挂在竹竿或铁钩上,能更好地利用空间,又方便随时取食。

 

何种叶片可作粽叶?


首先,叶片必须无毒,且性味寒凉。但竹筒饭上的封盖叶片带微毒却是允许的。其二,叶片需阔大,以长圆形为佳,宽度至少3cm以上,最理想是10cm左右,理想长度是30-40cm。其三,叶材必须有韧性,不太硬,耐蒸煮(不易烂),耐折叠(不易断),还要耐盐碱。其四,叶面要光滑,革质,具有类似不粘锅一样的特性,使得粽熟后易于剥开。其五,易得到,易处理。一般是当地常见的多年生植物,叶面无尖刺、无粗毛、少锯齿。野生可现摘,即使栽培也只在路旁水边或房前屋后,不占耕地。人们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其六,有香味或无味。其七,叶片成熟期与使用期一致,能赶上节令。其八,特殊需求。包括独特的文化习惯、商品化的栽培需求和机械化的加工需求。

 

你喜欢哪“粽”?


黄1.jpg


粽子可分为南派粽子和北派粽子。北方的粽子,多是简单白米,或者杂以赤豆、枣子,蘸白糖食用。南方的粽子名声最盛,做法也复杂,尤其是馅,变化多端。和北方粽子的一个重大差异是,南方粽子的糯米原料,多预先用酱油浸渍,与肉馅相蒸,香味扑鼻。 


国内的粽子,以江南嘉兴出产的最为有名。嘉兴粽子早在清代,就享有盛誉。食书记载嘉兴粽子的种类有:竹叶粽、艾香粽、薄荷香粽、豆沙粽、莲子粽、松仁粽、火腿粽等等。   


此外,著名的粽子还有贵州的“酸菜粽”、西安的“蜂蜜凉粽”、厦门的“烧肉粽”、苏北的“咸蛋粽”、上海的“咸味粽”、云南的“火腿粽”等,各具特色。 


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但在世界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吃粽子的习俗。

 

越南的粽子:越南的粽子是用芭蕉叶包裹的,有圆形和方形两种。他们认为,圆形粽子代表天,方形粽子代表地,天地合一,大吉大利。端午节吃粽子可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缅甸的粽子:缅甸人爱吃粽子,但不是和端午节联系在一起的。粽子是用糯米作主料,用成熟的香蕉和椰蓉作馅。这种粽子香气扑鼻,令人陶醉。 


柬埔寨的粽子:柬埔寨的粽子称为“布袋粽”,它不用植物叶包裹,而是取一个布袋,将糯米、赤豆、红枣等一层隔一层地塞满布袋,然后扎紧口袋蒸熟。食用时剥去布袋,用刀切着吃。 


泰国的粽子泰国人包裹的粽子个头小如鸡蛋,因为是用绿色粽叶包裹,所以蒸熟后呈淡绿色,味道十分清香。 


日本的粽子在日本,人们包粽子不是用糯米,而是用磨碎的米粉,其粽子的形状也与中国的不同,他们习惯于包锤形粽子。

 

朝鲜的粽子:朝鲜的粽子被称为“车轮饼”。人们把鲜嫩的艾叶煮后捣碎加在米粉中,再做成车轮形状,吃时味道可口。 


菲律宾的粽子:菲律宾人喜欢包长粽子,风味与中国浙江一带的粽子不同。粽子还是菲律宾人过圣诞节必不可少的食品。

 

印度尼西亚的粽子:印度尼西亚人对粽子馅特别讲究,常用鲜肉末加香菇、葱做粽馅。吃时香滑可口,多吃不腻。

 

哥斯达黎加的粽子:哥斯达黎加的粽子是用经过特别加工的带粘性的玉米粉为主要原料,配以鸡肉、牛肉、胡萝卜、土豆等,有的还浇上牛肉汁,然后用新鲜的芭蕉叶包成扁方形。 


墨西哥的粽子:墨西哥人也有吃粽子的习俗,他们把粽子称为“达玛尔”。主料是粗颗粒的玉米面,用肉片和辣椒作馅,用玉米叶子或香蕉叶子包成,别有风味。

 

秘鲁的粽子:秘鲁人是在圣诞节时吃粽子,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边欢庆圣诞节,边吃粽子,甚至已出嫁的女儿也赶回娘家,再尝娘家粽子的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