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成为“白肤美”?提前清楚这些事
来源:健康养生周刊2020-06-18

以前说“一白遮百丑”,如今的“白富美”更是姑娘们的奋斗目标,尤其是“白”。商场中林林总总的美白祛斑产品,加上遍地(无论是某宝还是朋友圈)的美白丸和美白针,使很多姑娘们相信:我们“白肤美”愿望终会实现吧!而事实上,对于这么多的美白产品,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擦亮双眼,辨别真假。


美白丸,那些成分到底有什么作用?


据广东省皮肤病医院激光美肤中心主治医师苏亮介绍,大家从广告中所熟知的美白丸和美白针的成分有:维生素类(C 和 E)、谷胱甘肽、氨甲环酸、白藜芦醇、茶多酚、或中草药提取物(全植物成分)。


他指出,氨甲环酸,受到很多皮肤科医生的青睐,因为它不但可减缓黑素细胞增殖、抑制黑素颗粒合成,还有修复皮肤屏障功能,是美白的重要途径之一。


“它的安全性较高,除了发生率很低的月经量减少,和几乎未见报道的诱发系统血栓外,没有其他任何副作用。”苏亮告诉记者,但需要强调的是,口服氨甲环酸不是作为化妆品进入市场的,而是需要皮肤科医生的诊断处方和观察随访的一种药物。


据悉,在口服谷胱甘肽 4 周的观察报告中,研究者发现口服会引起黑色素含量持续下降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也就是说,口服谷胱甘肽确实有一定美白效果。但文章最后做了关键的保守性表态:国际范围内,长期口服谷胱甘肽的安全剂量至今尚未明确,更未获准进行更多相关临床试验。


此外,针对全植物成分,如苦参精华、松树皮抽出特殊成 SF、蜜橘皮抽出成分、黑胡椒抽出成分、大豆抽出胶原蛋白等说法。苏亮反复强调的一句话就是:任何化学成分,脱离了剂量来谈功效都是不科学的。也就是说,虽然这些成分可能有美白的效果,但是剂量不够就没用。更何况吃得太多,可能还有副作用。因为这些成分,对于美白的效果和他们的安全性及功效性报告,缺乏很多有效的临床数据。


如果没效,它们会不会有副作用?


“如果它们作为膳食补充剂或是营养剂,就不应该以药品或化妆品形式上市销售。”苏亮坦言,假如产品广告声称它具有美白或治病功效,那就是明确的违法行为。


他进一步透露,市面上复配的一些所谓美白针,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上,是找不到它们作为药品和化妆品的注册备案或审批程序的。


“美白丸或美白针已经超出了化妆品的概念范畴,是无法根据这套国际标准来管理它们的。”


换言之,很多成分在理论上可能的确具有一定的系统美白效果,但事实上的功效如何,以及它们的安全有效剂量问题,还真的没有相关数据支持。


那么,吃的有危险,用化妆品可以美白吗?


对此,苏亮表示,皮肤是我们身体重要屏障,可有效抵御外来侵害。但是,也因为这样,那些具有美白功效的大分子物质成分不容易被吸收,使得理论上的美白功效大打折扣。


所以,光美白剂还不够,那些能够穿透人体皮肤屏障的、可有效利用的成分,才有比较好的美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