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成为“小眼镜”“小胖墩” 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
来源:广东科技报作者:记者 莫文艺2016-11-30
拒绝成为“小眼镜”“小胖墩”
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
      本报记者  莫文艺

      日前,国家卫计委、教育部等10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的指导意见》.文件明确,要积极推进全民健身,到2020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4.35亿,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另外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比2015年降低10%。

      其实,对于明确要求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锻炼时间,类似的指导意见已经不止一份。半年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明确表示,严禁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各地各校要大力推动足球、篮球、冰雪运动等项目,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校园活动时间。

      虽然有如此多的“明文规定”,但是学生体育锻炼前景依然不乐观。记者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学校每天都设置有课间操,每周至少一到两节体育课,远远没有达到文件要求的每天至少一小时体育锻炼。即使如此,在升学竞争压力下,不少家长只顾着送孩子上各类补习班,忽视他们的身体锻炼。在他们看来,让孩子参加体育锻炼,不如让孩子多做一道练习题。

      此外,体育锻炼在学生中也没有得到重视,在越秀区某中学校园内,当体育课老师宣布自由活动后,一些学生三五成群地坐在校园的角落里埋头做题。“过几天就要考试了,我要珍惜时间努力‘刷题’。”学生小欧说。而坐在一旁漫不经心摆弄着笔的小何同学则不是为了学习而坐在一起的。“我对跑步打球那些没兴趣,太累人了。”小何打趣道,有时间自己更宁愿花在上网听听偶像的新专辑。

     在这样的形势影响下,学生的的动手能力和参与体育锻炼的能力逐渐被弱化,因缺乏体育锻炼,“小胖墩”、“小眼镜”日渐成为常态。

      但是这事实真的如此吗?体育锻炼真没补习班重要?相关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考试更容易得高分。学生小叶就是同学眼中“精力过剩”的那类人,跑步、球类、游泳是每天都坚持的运动,再加上忙碌的社团工作,但是他的成绩一直在年级中名列前茅。当问到学习的小窍门时,他坦率地说:“每次体育锻炼完,我觉得整个身心都得到放松了,这样学习效率反而更高更好。”

      临床心理学家、美国纽约蒙蒂菲奥里儿童医院助理教授哈希姆也认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只会有益处,身体好的孩子更快乐、自尊心更强、人际关系更好,还有益于学生的认知力和学术表现。看来,无论是出于对身体健康的考虑,还是为提高学习成绩着想,参加体育锻炼都很有必要,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

      那么我们改如何循序渐进地成为一名热爱体育锻炼的学生呢?尝试着制定一个详细的锻炼计划,明确锻炼的目标和内容,规定每天锻炼的次数和具体时间,如每天早上6点起床跑步,每天下午放学后打乒乓球等,可以让家长或者老师同学监督你,当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大多要靠自己的恒心和耐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