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思巧作 玥陶生辉
来源:广东科技报作者:记者 路平2016-11-25
奇思巧作 玥陶生辉
      ▲观沧海 以曹操诗《观沧海》为题材创作。作品工艺精湛,从人物的须发、衣带、披风到马的鬃毛、马尾,乃至手执缰绳,都刻画得很形象,再现“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情景。
      ▲闹元宵 在潘柏林大师看来:民间的生活是他取之不尽的艺术宝库。作品以传统的元宵节为题材,展现了小孩骑膊马,老者提灯笼,欢欢喜喜闹元宵的情景。
      ▲回娘家 “民俗风情”系列作品之一,弥漫着温馨喜庆的氛围。新婚夫妻回娘家,妻子坐凳子上,由丈夫挑担,表现出夫妻恩爱、活泼诙谐而又不失朴实的生活形态。
      ▲东坡赏砚 苏东坡因谪到岭南,以近水楼台之便而得端砚。既因端砚质美,又赋予端砚无数君子品德,故对端砚格外喜爱,并有《砚铭》十数篇传世。作品塑造了苏东坡神情专注地欣赏端砚的情景,突出了他对端砚的喜爱。
      ▲笑看人生 潘柏林大师2015年创作的陶塑精品。作品整体结构匀称、舒服,处处透露出轻松、闲逸的感觉,以轻松的姿态表达出参透禅机“空”。其着色与构思亦见巧妙:衣着色如水,人静卧磐石。名为“笑看人生”,既是“大肚能容”的弥勒豁达,又是“忍他让他”的拾得智慧。
      ▲绿色的怀念 创新理念,将真古木与陶艺组合,实现异质同构。在自然的古树根上巧妙塑造一大一小两只猴子,表现出对环境破坏的无奈和对绿色的怀念。
       文/图  本报记者  路平

       近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柏林《玥陶见性——陶塑艺术精品展》,在广州岭南会展览馆举行。此次展览展出了石湾陶瓷艺术领军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第二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获得者潘柏林近150件作品,是他从艺30多年来的陶艺代表作。

       潘柏林是土生土长的石湾人。他1980年进入陶瓷艺术行业,1985年被选送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进修学习,中期又插班到中央美术学院三年级班修读人体课程。1991年入读广州美术学院修读工艺美术专业,由此才艺大增,视野大开,为艺术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过20多年的勤耕苦作,他于2003年被评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2007年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时年五十三岁的潘柏林也成为佛山最年轻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也被视为石湾陶瓷艺术新生代的领军人物。

      潘柏林是艺术感觉极敏锐的艺术家。他继承了石湾陶瓷艺术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又拥有先锋前卫的现代艺术创新能力,在题材、工艺和授徒行规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为石湾陶塑艺术带来一股新风,走出了一条石湾陶艺创作的新路。在创作中,他广采众长,深研博收,勇于创新。他的陶艺作品题材广泛,技法精湛,奇思巧作,功底臻厚,形神俱佳,给观者带来非一般的视觉震憾和心灵冲击,从宁静中读出万丈激情,从常态中感受众生百态。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是彩釉还是素烧,都堪称“一塑一世界,一雕一乾坤”。

      潘柏林开创了“民俗风情系列”,拓展了石湾陶塑传统造型的概念局面,如《回娘家》、《喜临门》、《恩爱夫妻》等;探索了名人系列,如《陆游》、《黄飞鸿》、《龚自珍》等;有与时代同步的现代风格,如《印象一》、《印象二》、《印象三》等;有诙谐幽默的《佛系列》;有探讨真布泥的肌理感的《达摩静坐像》、《醉里梅花梦亦香》等。他开创了异质同构,如将真古木与陶艺组合的作品《绿色的怀念》、《山中方七日》等。还尝试了生肖文化与陶艺相结合,如《乐享天伦》、《虎虎生威》等,近年来先后有上百件作品在国内外各类艺术展会亮相,被各大藏馆收藏,充分展示了他“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和“从艺挚作,处世真诚”的个性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