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堡号”、“中国皇后号”……数百年前,一艘艘满载中西货物的商船从广州出发驶向世界各地,几百年后,走进位于广州文化公园的广州十三行博物馆,一艘艘航船模型跃入眼前,再现了十三行这段独一无二的历史。十三行博物馆也用历史留下的文字记录和文物说话,让观众从中尽览百年海上丝路的辉煌。
图文与实物并茂,展现百年十三行景况
广州十三行博物馆位于清代十三行商馆区遗址上(广州文化公园内),占地306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090平方米,现馆藏文物近1700件(套)。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博物馆的设计理念是随着一艘远航的商船驶入广州十三行,而缓缓的进入展馆的每一部分。而馆内每一件展品的摆放,都经过精确的量度。每一件文物的上下左右乃至前后高低,都用四种尺量过定位。
该馆常设展览有“清代广州十三行历史展”和“十三行时期文物陈列展”。其中,“清代广州十三行历史展”由“开海设关”、“十三行风貌”、“十三行行商”、“十三行贸易”、“中西汇流”和“走向近代”等六大部分组成。展览以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史料和海内外遗存的文物,系统地展示十三行从辉煌到终结的这段雄霸中国对欧美“唯一通商”贸易口岸近百年历史的景况,同时反映了中国对外贸易、广州商人群体、东学西传和西学东渐等历史事件,展示了粤商敢为人先、包容务实、锐意进取的精神以及岭南人海纳百川的海洋文明的开放理念,激励着广州在谱写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的征程上不断前进。
而“十三行时期文物陈列展”展示了中外热心人士从世界各地收集并捐赠给博物馆的十三行历史时期的相关文物,涵盖了清代广州主要的外销工艺品,包括瓷器842件(套)、外销画378件(套)、象牙器55件(套)、五常酸枝家具98件(套)、通草画327件(套)、外销扇72件(套)、银器76件(套)、玻璃画4件(套)等,充分反映了广州手工业者刻苦钻研,大胆创新的工匠精神,也体现了十三行行商务敢为人先、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的优良特质。
馆藏文物由社会人士无偿捐赠
与其它博物馆不同的是,广州十三行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全部由社会人士无偿捐赠。特别是广州著名文物鉴藏家王恒先生与夫人冯杰女士曾遍及欧美各国收藏清代十三行时期的珍贵文物,无偿捐赠给十三行博物馆珍藏。这批文物包括广州彩瓷、通草画、广绣、象牙器、外销扇、五常家具以及银器、珐琅器、玻璃画、水彩画、油画、漆器等1500多件(套),涵盖了清代广州的主要外销工艺品。其中上百件五常酸枝家具是目前国内少有的专项收藏;六百多件从清康熙到现代的广彩瓷器种类齐全,为研究广彩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实物资料;所收藏的通草画题材丰富,包罗万象。这一失传多年羊城奇葩,见证了清代广州的繁荣和活力以及市井百姓的生活风貌,为深入研究十三行历史文化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和依据。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深入,“清代广州十三行”作为海上丝路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有专家表示,此前十三行时期的众多宝贵史料和珍稀文物珍藏在世界各大知名博物馆,在清代广州十三行的遗址地建成开放的十三行历史博物馆意义深远。通过十三行博物馆这个阵地,加强与中外知名博物馆间的学习和交流,为中外专家学者特别是对十三行粤商文化、海洋文化、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关注的社会各界人士,搭建了一个交流与研究的平台,使粤商文化敢为人先、包容务实、锐意进取的岭南文化精髓得以传承弘扬,让广州人勤劳善良、心灵手巧、富于创新的优秀品格代代相传。
馆藏文物逐个数
通草画
通草画是清代用通草纸为载体绘制的画作。通草画以当时人文风俗和花鸟山水等为主要题材,成为当时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明信片。除了通草线描风俗图册、通草水彩人物图册等反映了当时社会风俗和市井百态的作品外,通草画还以鱼类等动植物为主题的作品,闪闪发亮的鱼鳞、丝丝入扣的线条,纸上的游鱼仿佛有了生命。时隔数百年,其画作依然色彩艳丽,工艺令人赞叹。
广绣
广绣是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民间刺绣,受西洋画影响,最早运用透视和光线折射原理,色彩艳丽,针法多样,有屏风、服装、饰品等。在多件藏品当中广绣花鸟纹插屏颇具代表性。在嵌有贝雕的框架中,是一幅枝上飞鸟图。图中小鸟生动灵气,羽毛纹理精细入微,很好地体现了广绣针法的细腻,和谐的暖调配色体现了广绣用色的讲究。
广彩
广彩瓷器是17世纪广州对外贸易过程中为满足外销需求,按照西方人的审美习惯,在素身瓷器上彩绘各种图案,烘烧而成。博物馆藏品当中,徽章瓷是当时西方人为家族订制,标有家族徽章的瓷器,多为西方常用餐具,配以广彩瓷的工艺,充分体现了中西融合的特点,精美且极具时代色彩。展出的藏品中,标有霍林沃斯家族徽章的茶具较为完整,现存6件套,从茶具可以看出当时中国文化对西方人生活的影响。而“广彩洋人远航图大碗”则器形精美,为外国商船抵达广州后,专门订制的纪念品。大碗中心有1757的标识,以纪念此次船只航行的年份。旁边有英文书写“Elizabeth darling”,瓷器上还描绘了船员和亲人相见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