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南粤,阳光灿烂,大地葱绿。在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振兴乡村的新时代,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振兴村拟借助振兴村为中心地区分布的盘古文化群等优势条件,进一步弘扬盘古精神,并推动文旅产业发展——
在“中国盘古王文化之乡”花都狮岭镇,盘古文化表现独特,以多种载体广泛分布,拥有深厚的民俗文化根基。盘古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创世文化遗产,盘古“开拓创新、敢为人先;造福大众、甘于奉献”的伟大精神,世代传承,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新时代精神。
花都区盘古文化资源的独特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历史悠久而分布广泛的盘古王及其王族崇拜;“盘古国”文化在花都区分布广泛,且相互关联,并有文史可考;盘古文化资源分布区居于粤港澳大湾区和北回归线生态旅游带“复核”地区。
独特的优秀文化是文化旅游业树立独特文化形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可以满足旅游者对盘古王文化载体的多种体验和对盘古文化的精神追求,是具有不可替代的区域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
【专家建言】
为了更好地推动花都区狮岭镇盘古文化的研究和开发利用及其乡村振兴工作,由广东省生态学会北回归线生态专业委员会和广州市花都区旅游协会联合于12月20日在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召开了“北回归线农文旅生态资源整合与乡村振兴调研会——狮岭盘古王诞民俗文化考察座谈会”。与会者考察了盘古王公园等多处文化分布点,认为花都区狮岭镇的盘古文化群分布具有独特性。他们从盘古文化品牌打造到综合的景点开发,从当前遇到的瓶颈问题到未来的长远发展,提出了加强盘古文化保护与利用,加强整体规划,促进资源整合等许多新观点和新思路,富有启发性。
段舜山(广东省生态学会理事长、暨南大学教授):盘古文化被视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源头文化、创世文化,狮岭镇的盘古王文化资源,不仅是狮岭镇的文旅资源,也是广州市、广东省和我们国家的重要的文化资源。应该在科学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利用,更好地造福民众。
章家恩(广东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首先需组织专门力量对花都地区及全国盘古文化资源及其精神内核进行全面挖掘、整理和科学研究,并赋以新时代的正能量,同时需将盘古文化及“三农文化”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文化和市场进行有效对接和联动发展,吸引大湾区更多的城市人口主动投入和积极参与到花都盘古文化资源的开发建设和旅游体验等相关活动中。另外,在花都盘古文化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可以考虑同步挖掘和开发利用我国其它众多的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神农尝百草等),打造内涵更深刻、精神更升华、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的盘古神话故事公园,以及盘古文化旅游与“乡村旅游”综合体。
陈日铃(花都区旅游协会会长、北回归线生态旅游带建设项目发起人):北回归线上拥有极为丰富多彩的自然-人文文旅资源,这包含了“盘古王诞”等民俗文化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议各界携手,将北回归线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调查,并将它们分类整合起来,在北归回线沿线地区编织一条色彩斑斓的生态旅游带,从而带动沿线经济发展,振兴乡村。
卢福汉(广州市花都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调研员):民俗活动是富有地域特色而颇受游客喜欢的旅游资源,盘古王诞是广州市“一区一品”和花都独特的民俗活动,需要及早制定发展规划、对资源进行包装整合、拓宽宣传营销等思路,擦亮这张特有民俗文化名片,助推花都文化旅游的发展。
蔡卓平(广东省生态学会秘书长、博士):广州花都的盘古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内涵丰富,优势明显,开发利用前景好。花都狮岭有盘古王庙,庙中有不少展示着盘古文化的关键文物,如盘古神碑。当地也有盘古王诞活动等传统的文化民俗活动。要鼓励普通民众、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等扮演好传播者的角色,对盘古神话进行书面记录、整理、研究和传播,进一步提升盘古文化。同时,结合多种传播途径,正确传播盘古文化内容,准确评估传播效果,提高社会影响力。
梁达平(广东省生态学会北专委委员、高级政工师):要珍惜花都“南海盘古国核心区域”这块宝地,合理规划,有效投入,提高档次,扩大影响,以采用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模式,发掘、整合盘古资源,利用盘古资源,谋划做大做强盘古王文化产业。
黄建中(广东省生态学会北专委委员、省文联艺术策划):要扩大景区的社会影响,需要做好盘古王文化文创旅游手信设计,这就要把握好盘古王文化的精神内核——开天辟地,开天辟地反映了岭南人既敬畏自然又对改造自然充满自信心的农耕文明精神。
陆玲(广东省生态学会理事,副研究员):综合信息显示,“盘古王”为我国远古开拓农耕时代、备受民众拥戴的华夏民族英雄。中国的别名“神州”的“神”字特指此类“英雄”。“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则是关于“创世英雄盘古的故事”。我们只有读懂讲好“中国的故事”,才能提高民族文化自信,推动民族文化复兴。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为“中国盘古王文化之乡”,更要珍视和善用盘古文化资源。
【未来憧憬】
花都人有一个“中国梦”——打造『盘古国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公园』树立大湾区乡村文旅产业新品牌的构想
公园位于广州市花都区,是盘古王文化群核心区所在地,以“中国盘古王文化之乡”,中国盘古文化研究基地为平台,将盘古文化基地化、显形化,打造集盘古文化传承、盘古精神展示、学习交流、创作教学、生态保护、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盘古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区。
『盘古国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公园』开发模式
第一、结合文旅升级,产业转型,镇区景观文化改造,引领“景镇一体化”风貌建设。将文化元素融入建筑、道路、景观,体现特有盘古文化意象,建设标志性文化建筑,提升旅游公园的认知度。
第二、明确主题,打造多元、体验性产品,满足多元化旅游功能。以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为旅游特色公园的核心吸引力,以盘古文化为依托,应用民族风格建筑、科技手段、趣味活动等开发游客喜爱的游乐、体验、餐饮、购物、住宿产品。
第三、形成核心文化和龙头产业,构建强有力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以盘古文化旅游为主导,进行泛旅游产业的整合,形成文化旅游主导下的休闲文化产业、旅游产品制造业、研究培训、商贸会展、地产等产业协调发展架构,以多产业的良性互动推动旅游公园可持续发展。
第四、文旅融合,以旅游业为引领,带动公园文化、产业、社区全面发展。站在北回归线源头文化的地位——确定盘古文化旅游龙头地位、盘古文旅产业资源整合、也是文旅产业文化内核的打造,社区文明进步的新契机。公园建设是全面的乡镇发展模式,是游客玩乐、休闲天堂,居民安居乐业的理想家园。
第五、『盘古国民俗文化旅游公园』以狮岭镇为中心,内外联动,整合开发。通过社区生态建设、城市区间绿化带、湿地公园、旅游线路开发,以及自然生物迁徙通道等连通整个文化群,建立盘古王文化景观相连相通的廊道,甚至要全区一盘棋来考虑。以仙古王庙、盘古王公园、王子山、芙蓉嶂联通梯面、红山村等文旅资源景点。
第六、实体和网络联动,以现代信息技术扩大盘古王文化的影响力。通过“智慧北回归线”,借助盘古王文化科学研究成果,将古代创世故事还原和传播的同时,通过网络技术手段,可将文学欣赏转变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系列电子游戏,电影文学、电视剧故事等,通过现代传播手段将花都区独特的文旅产业资源推广做大做强。
(作者:广州市花都区旅游协会理事长陈日铃、监事长冯云峰)
【历史考证】
大地苍茫,历史悠长。但幸“盘古国”有记载可考,在广东肇庆仍有盘古祖庙,在广州花都狮岭有盘古王族神庙,在南粤大地,乃至中华大地上有数不尽的盘古庙、盘古山、盘古峒;南朝梁人任昉在《述异记》中提到:“南海”还有连绵“三百余里”的盘古氏墓葬群……我们定能寻回中华民族农耕文明起源的神圣而伟大的时空坐标。将来,盘古文化更加辉煌!
一、花都区狮岭镇等地盘古王文化群分布
①盘古王山,含“盘古王庙”、“半山亭”“盘古卧石 ”“乾坤石”“龙口泉”“山顶石寨”。
②仙古王山,(仙古王庙和仙姬娘娘所在地)。
③王子山位于梯面镇西坑村,海拔571.9米,山的西面是清远,东面是花都,南面是象山、狮山、连成一大群,叫做花山(梯面镇含盘古峒)。
④炉山,它包含“狮峰”,山上有座坛庙,称“盘古神坛”,奉祀的是“初开天地盘古大王圣帝”。
⑤花山,含“狮子洞”。
⑥狮母山(现花山镇狮洞村)
⑦狮岭头(现狮岭镇狮山公园)
⑧旗岭(原仙姬娘娘所在地)
二、“盘古王庙”和“盘古王诞”民俗活动的来历
花都区所辖的狮岭镇、梯面镇、花山镇一带在古代都是瑶族的居住地,瑶民的先祖将盘古作为始祖崇拜,建起盘古庙,每年在盘古的生日(农历八月十二)举行盘古节庆祝活动。到了明朝弘治年间,官兵征讨瑶族人,盘古庙被焚毁,“盘古节”等民俗活动也被迫中止。直到清嘉庆初年,当地读书人邱毛松在狮岭炉山发现一块石碑,上刻“初开天地盘古大王圣帝神位”。他认为这里便是盘古开天辟地的地方,于是每天于此施医,游说人去参拜,“盘古王”渐渐远近闻名,人们还重新修建了盘古庙,香火很盛。最后,炉山终于改名为“盘古王山”,一年一度的“盘古诞”民俗活动也恢复了,并一直延续到现在。(引自《花都人》)
三、马卉欣:“南海中盘古国的遗址就在花县”
据有关研究认为:花都,就是古时“南海盘古国”的所在。在南朝梁人任昉的《述异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三百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桂林有盘古祠,今人祝祀,南海中有盘古国,今人皆以盘古为姓.直到1992年,我国专门研究盘古文化的专家马卉欣通过大量的实地考核,证实花县建县前在南朝已经属于南海郡管辖,也就是一千五百年前有“南海中盘古国”中的南海郡。后人查遍整个古南海郡所辖的珠江三角洲,都没有盘古氏的古迹和传说,唯独花都有盘古王山、盘古峒,又有史料记载的盘古王神坛,并流传着《盘古王伏龙降狮》等神话传说。因而,他认定,“南海中盘古国的遗址就在花县”,在当年震惊神话学界。(引自《花都人》)
指导单位:广东省生态学会北回归线生态专业委员会
主办单位: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振兴村民委员会
支持单位:广州市花都区旅游协会
支持单位:广州市花都祠堂文化研究会
策划总编:冯云峰 广州市花都区振兴村党委书记、花都区旅游协会监事长
总 编 辑:陆玲 广东省生态学会理事、副研究员
总 审 校:钟伟彬 广州市花都祠堂文化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