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雷 实习生 高翰 通讯员 石利刚 马学鹏 杨梦婷
1969,一种威胁我国花生生产的新病害——花生锈病,在南方发现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肆虐了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四川、江西、湖南、湖北、江苏、山东、河南、河北、辽宁等省的花生田,病害所到之处,植株落叶,茎秆干枯,荚果脱落。这其中,南方各产区受害最重,花生锈病所到之处,无不枯黄一片,减产两三成,严重的全田都会呈现出“火灼状”的病象,减产50%甚至颗粒无收!这严重威胁我国花生生产的病害,一时让很多花生科技工作者头痛。现在回望,你会莞尔:这个棘手的病害,竟然被一个刚大学毕业,默默无闻的毛头小子——郑奕雄给解决了!
初出茅庐自不凡,开启花生抗锈育种新时代
一般花生锈病,会先底叶发病,然后向顶部叶片扩展;叶上密布夏孢子堆后,叶片、茎秆干枯,似火灼状,很快变黄干枯导致花生提早落叶枯死。花生锈病如火灼状的病理特征,也让花生科技工作者的心如火灼。
解决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以药剂防治为核心的栽培途径,二是以抗性改良为核心的育种途径。多年实践证明,由于没有药效显著的药物,栽培途径治标不治本,生产应用效果非常有限。虽然很多工作者尝试了很多种解决方案,但仍收效甚微。首先,花生育种的难度很高。郑奕雄回忆说,“当时我们的大学专业老师说过:花生育种的目标是‘矮、丰、抗、早、优’五个字,如果能够解决哪怕一个字而培育出一个花生新品种,也就相当于培养出一个博士生”。其次,当时还找不到合适的抗锈亲本。国内既有的花生种质资源,未有筛选到高抗锈病材料;从国外引进材料,虽然获得来自秘鲁的若干高抗锈病材料,但是因为这些高抗锈病材料存在迟熟、荚果充实度差等重大缺陷,国内的主要育种单位对此类高抗材料的利用未见有成功突破的报道。
面对前辈们尚无法破解的难题,郑奕雄通过广泛的亲本筛选、配合力分析和多类型品种的复合杂交,结合杂种世代的系谱法跟踪选择与筛选,郑奕雄坚定信念,吸取了前人的经验和教训,以利用秘鲁高抗锈病材料为核心,一举育成了我国首批抗锈高产品种汕油523、汕油71,初出茅庐,一战成名,开启了花生抗锈育种的新时代。此后,汕油523迅速发展成为我国南方花生产区的主栽良种和当家品种,连续24年入选为国家、广东省两级花生新品种区域试验的对照种。值得注意的是,抗锈高产品种在南方产区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不仅仅减缓减轻了我国南方产区的锈病危害,而且还间接地减缓减轻了长江流域、北方产区的锈病危害。汕油71作为矮秆超高产品种,也凭借先后刷新亩产504.2公斤和516.4公斤的广东省花生高产纪录,迅速发展成为南方高产地区主栽良种。
让人意外的是,大学毕业后的郑奕雄刚开始并不想从事花生的科研工作。1984年毕业后,郑奕雄准备在当时火爆的水稻研究方面大干一场,可是因为当时农科所的旱作组缺乏年轻人才,“当时副所长对我说‘先去旱作组做花生,等水稻组有需要再调你过去。’却没想到一做花生就是三十余年。”郑奕雄回忆说。无心插柳柳成荫,虽然郑奕雄工作是服从国家需要的安排,但他认真对待,在自己的岗位上刻苦钻研,在花生育种家林春烈等前辈们的指导下,努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发成广泛应用广为传颂的汕油系列、仲恺花系列等花生新品种,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花生大王”。精益求精,培育仲恺花1号誉满天下
取得抗锈育种新突破后,郑奕雄并没有满足现状,而是积极通过合作,加强科研攻关,注重精益求精,继续攀登花生育种的新高峰。在郑奕雄从事花生育种研究的近三十年间,他培育出的花生新品种40多个,其中通过国家审定(鉴定)品种5个、省级审定品种13个。
其中,如果说以汕油523、汕油71为标志的汕油系列是郑奕雄的成名之作,那么,仲恺花系列则是郑奕雄的巅峰之作,也是他送给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最为珍贵的礼物。仲恺花系列包括仲恺花1号、仲恺花2号、仲恺花10号、仲恺花12和仲恺花99等多个审定品种,这些品种都具有高产稳产、综合抗性强、品质较优、适应性较广等特点,综合性状优良。其中,仲恺花1号则是仲恺花系列中最为璀璨的明珠,仲恺花1号先后通过广东省品种审定、全国花生品种鉴定,连年入选广东省农业主导品种、花生高产创建重点品种;近年来,在广东省实施的国家花生良种补贴中,各地对仲恺花1号也情有独钟。
手握仲恺花1号、汕油523等知名产品,从业近30年来,郑奕雄的花生育种成果以抗病高产、适应性广而闻名遐迩,在各地推广应用面积已逾1亿亩。其中,播种面积最高曾占到全省播种面积的75.6%,也就是说当年广东每播种4亩花生,其中有3亩选用了郑奕雄育成的花生品种!对此,郑奕雄则谦虚说这是“合作”的结果。郑奕雄曾到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访问学习,还担任过农业部黄淮海作物遗传改良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山东省作物畜禽遗传改良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单位的客座研究员;与汕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赣南科学院、赣州市旱作物科学研究所合作。他认为:“我现在取得的成绩应归功于花生创新团队的配合和付出、归功于各部门的支持和重视、归功于同行的合作和支持。”专注科技转化,推广更多科技成果
郑奕雄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实现它的真正价值。作为农业部油料专家指导组成员、广东省粮油糖高产创建专家,多年以来,郑奕雄的足迹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海南、云南、湖南、湖北、山东、河南和辽宁等花生产区,旨推动花生生产的科学化,为花生农户提供了发财致富的灵丹妙药,用自己的科技成果为“三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广东省高产创建活动中,他主持制定的广东省花生高产创建技术指导意见,为方便农民兄弟易学易懂易记,将其提炼总结为花生高产创建“三字经”,即:轮作、间作和套作等“三作”高效增产技术;精细整地、精选种子和精确播种等“三精”全壮苗播种技术;因土诊断配方施肥、因种诊断看种用肥和因苗诊断看苗追肥等“三诊”高产施肥技术等。此外,他还根据广东粤北、粤东、粤西和珠江三角洲产区不同花生情况,制定不同的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图,印发给各地农技推广人员与种植户学习、参考。
和花生生产与培育一样的,还有科技人才的培养。多年以来,郑奕雄秉承勤奋、创新的育人宗旨,把科研教学与培养人才有机结合起来。在他门下指导培养的研究生,在学期间有的荣获市级科技奖、有的荣获省级农技推广奖、有的选育成省级审定品种等,多数学生毕业后在从事的行业中已有所作为,甚至成为单位的学科带头人或业务骨干。
2016年7月26日“仲恺-禅农研究院”的正式成立标志着郑奕雄创新团队的产学研合作之路跨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助推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也是科研成果转化的新尝试。郑奕雄也希望未来借此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号等新技术,把更多更好的农业科技成果授给千家万户,为更多的人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致富机遇。
人物档案
郑奕雄,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农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硕士点学科带头人,学校现代粮油种业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农业部油料专家指导组成员,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理事。
主持和参与完成各级科技项目4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中央财政农业科技推广计划、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项目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等省部级以上科技项目逾20项,系花生仲恺花系列、汕油系列品种的核心带头人,育成国家审定(鉴定)品种5个、省级审定品种13个;其中仲恺花1号、仲恺花10号、汕油523、汕油71、汕油21等成为南方当家良种或主栽品种,汕油523历二十余年当选全国花生区域试验对照种,仲恺花1号连年入选广东省农业主导品种、成为我省政府良种补贴采购量最大的花生新良种。
获得国家授权专利3件,起草制订地方标准9项,出版《南方花生产业技术学》等专著5部,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获优秀论文奖7篇、SCI收录多篇。荣获包括省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在内的各级科技成果奖励23项。获广东省教书育人模范共产党员、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在中南海怀仁堂受到习近平同志等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