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副院长孙颖: 创新鼻咽癌治疗新模式 让中国智慧成世界标准
来源:广东科技报 作者:张文鑫 2022-08-22

★2022广东“最美科技工作者”系列报道


鼻咽癌是一种具有地域特点的癌症,广东更是鼻咽癌的高发地,“广东癌”之称足以让人望而生畏。不仅如此,由于发病部位相对隐蔽,鼻咽癌早期诊断非常困难。在医疗水平相对落后的过去,我国存在着临床中放射治疗精度同质化水平低、美国指南不适合中国患者等问题,极大制约治疗效果。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就有这样一位医生,在从医20余年间坚持与这位“隐形杀手”死磕,在“杀手”手中夺回无数生命。她就是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副院长孙颖。

 

多年来潜心于鼻咽癌临床诊疗工作的她,致力于制定国际诊疗指南,实现“科技顶天”和推广惠及基层诊疗实现“医疗立地”,推进肿瘤放射治疗学、影像医学、肿瘤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分子生物医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模式,系统性开展“鼻咽癌的精准治疗和人工智能大数据”的系列研究,创新鼻咽癌“人工智能+精准定位”的放射治疗模式,推动成果转化落地,提升基层医院诊疗水平;并研制出鼻咽癌“最佳时机+药物”的化学治疗方案,牵头制定国际指南,改变全球临床实践。


孙颖5.jpg

 

“十年磨剑”沉潜专注方有成


作为一名医学工作者,孙颖既胸怀爱国为民、守护百姓健康的医者仁心,又富有追求真理、静心笃志的科学家精神,面对每一个关乎人民健康的科学问题,她总是能沉心钻研、永不言弃。正是这份笃定,驱使她早在十多二十年前就下定决心走上一条较“冷清”的科研路,从成千上万例磁共振图像中寻找“沉默杀手”出现的规律。

 

以前,鼻咽肿瘤靶区勾画高度依赖医生的经验,需要人工完成,治疗精准度低、医生工作效率也低。在广东地区工作的孙颖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问题,并扎根其中,持续探索如何创新鼻咽癌放射治疗模式。她针对鼻咽癌靶区勾画中病灶进展规律不明的问题,孙颖下了“十年磨一剑”的苦功夫,花了10年多年时间,基于逾千例的磁共振图像明晰了鼻咽原发灶侵犯的6条途径以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的10分区分布规律。

 

“十年磨一剑”之功,并非一天可见,但努力走过的每一步都算数。

 

当人工智能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放射治疗领域的人工智能辅助勾画被认为是解决放疗医生资源短缺、提高放疗精准度水平和同质化水平的有效手段,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然而,要想AI帮忙诊断,还得先给他们“学习”具体的范例和数据积累。要是没有系统的数据积累、规律摸索,仍然解决不了临床问题。这时,孙颖教带领团队作出的十余年的努力、积累了这整整十年的研究成果恰好派上了用场。他们敏锐洞察并抓住这个机会,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人工智能精准定位鼻咽癌肿瘤和正常器官,有效提高了鼻咽癌放疗精准度,医生工作效率也提升了约4-5倍。对此,孙颖难掩兴奋之情:“从医25年,我最自豪的瞬间是我的研究成果能帮助其他同行,从一个医生的成功变为一群医生的成功,让更多鼻咽癌患者受益。”

 

AI助力癌症诊断,受益的人群不局限于一市一省。我国人口众多,好的医疗资源一般集中在大医院、省级专科医院,其收治能力是有限。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临床上的运用,也为提升鼻咽癌的诊疗提供了支持。如今,为了打通“科研成果落地最后一公里”、让更多医生及患者受益于科研成果,她带领团队通过产学研合作,进一步原创性地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国际领先的放射治疗数据整合平台;肿瘤放射治 疗靶区及危及器官自动勾画平台;国际上数据维度最广的鼻咽癌真实世界大数据平台。人工智能精准定位技术在国内 60 余家医院开展临床应用,累积调用逾 8.5 万人次,大幅提升了各级医院 的治疗精度、同质化水平和工作效率。

 

“医者仁心”让中国智慧惠及全球 


由于血道存在的微小转移灶, 20%的鼻咽癌患者单纯放疗后发生转移,需要联合全身性化疗。但化疗应用的最佳时机、最佳药物未明。前期发现,国际 NCCN 指南推荐的化疗并不适合中国患者,未能提高疗效却增加了毒副作用。

 

针对这一问题,孙颖所在的团队开展了三项临床研究。首先针对最佳的化疗时机,证实了 放疗前使用(诱导化疗)的化疗,可以将鼻咽癌 5 年远处转移率由 20%降低到 12%;进一步针对最 佳的药物,证实了吉西他滨+顺铂(GP)两药化疗方案可以将 3 年远处转移率由 16%降低到9%,严重不良反应降低了 2/3;对于极高危的患者,证实放疗后的卡培他滨口服节拍化疗可将治疗后失败 风险显著降低 50%。

 

研究结果发表于国际医学顶级期刊 N Engl J Med、Lancet 等,均被美国国家癌症综合网络(NCCN)临床治疗指南采纳。时至今日,她还作为联合主席牵头全球 4 国家 23 位专家制定了中美联合鼻咽癌诊疗指南,实现了从指南证据提供者到指南制定者的转变,让中国的科技创新在让中国患者首先受益的同时,最大范围地惠及全球患者。


孙颖4.jpg

 

“扎实功夫”文章不写半句空


对于医学科研而言,要下一番真功夫、实功夫,更要不为“名利”遮眼。孙颖葆有这种淡泊名利、求真务实的科技工作者精神,始终坚持“破五唯”,做有益于临床的研究。

 

早期的人工智能技术,并不能智能到脱离数据质量,如何清洗、标记高质量的数据,“喂”给AI成为研究的制约因素。针对这一问题,孙颖亲自标记了逾千例鼻咽癌磁共振图像。这批蕴含着孙颖临床经验的数据成为AI落地应用的“突破口”。

 

孙颖的从医治学精神也时刻滋养并激励着年轻的医学生们。孙颖所在的团队是国内较早开展人工智能研究的团队,研究模式需要“摸着石头过河”,经常一波三折,团队中的每个研究生都要花费至少3年时间才能出成果。这意味着学生毕业时只发表1篇文章,甚至毕业的时候文章还发表不出来。而即使长路漫漫,团队中的年轻人仍不急不躁、潜心于自己的研究中,将研究进行到底几乎成了大家的默契。这份默契跟孙颖的劝诫不无关系。她常以“不刷文章、不博眼球、但求落地”来勉励后辈,告诉学生要勇攀高峰、敢为人先,耐得住寂寞方能守得住繁华。在医学科技研究道路上,孙颖能够“静下心”“守得住”,自觉践行、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寻新路径,并甘为人梯、以德育人,为推动中国肿瘤诊疗科技发展尽心竭力,极大地推动了肿瘤定位从手工时代走向人工智能辅助时代。对于未来,她表示她将继续坚定走在科研到道路上,争取带领团队研发出更好的放疗方案,把肿瘤放射治疗计划设计时间从以“天”为单位,缩短为以“分钟”为单位,捍卫人民生命健康,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孙颖2.jpg

 

【个人简介】


孙颖,1974年生 中共党员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副院长,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学天元基金“数学与医疗健 康交叉重点专项”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3 项的支持。近 5 年(2017 年~至今),她以通讯(含共同)作者发表 SCI 论著 60 余篇。5项研究成果被 NCCN、NRG 等国际指南采纳。申请中国/香港/国际 PCT 发明专利共 13 项,已授权 5 项。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获国家科技 进步奖二等奖 2 项,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 7 项。


广东科技报记者 张文鑫 

文图素材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