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是海洋大省,因海而兴、因海而富,广东经济具有明显的海洋经济特征。海岸带是陆海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区域,海岸带功能布局决定着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在国家建设海洋强国、拓展蓝色经济空间、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战略部署下,广东积极探索海岸带利用的新模式、新路径,出台了《广东省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简称“规划”)。《规划》基于广东海岸带的自然属性和发展需求,遵循“以海定陆,陆海统筹;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因地制宜,有序利用;以人为本,人海和谐”的原则,以海岸线为轴,提出了构建“一线管控、两域对接,三生协调、生态优先,多规融合、湾区发展”的海岸带功能管控总体格局,打造富有魅力的黄金海岸带。
广东海岸线长海洋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广东省地处亚热带,气候特征鲜明,海岸带陆域地形地貌以平原为主,腹地广阔,滨海景观众多;海岸线漫长,滩涂广布,海湾优良,岛礁众多,海洋生物及矿产资源丰富。据统计,广东海岸线长4114.3千米,居全国首位;拥有海岛1963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三;优良深水港湾200多个,优质滨海沙滩超过170处。
同时,广东区域经济实力雄厚,海洋产业结构逐步优化。2016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达1.59万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超过20%,占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5,连续22年居全国首位。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等国家级重点平台,茂名滨海、中山翠亨、汕头海湾、惠州环大亚湾等一批沿海省级新区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一批各具特色的沿海地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陆续建设,其中国家级开发区24个,省级开发区54个,分别占广东省同级开发区数量的72%、41%,产业集聚效应凸显。2016年海洋三次产业比例为1.8∶41.8∶56.4,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先进制造业、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规模逐渐壮大。
此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型城镇化扎实推进。高速公路、高快速铁路、机场、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16年,广东省沿海港口码头泊位2811个,其中万吨级码头泊位301个,港口货物吞吐量14.9亿吨,以珠三角为核心的广东沿海港口群已初步建设成为亚太地区最开放、最便捷、最高效、最安全的物流中心之一。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虎门二桥等一批重大涉海交通基础设施项目顺利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安全体系更加完善,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促进“蓝色经济”发展,建设最有魅力最具活力的海岸带
《规划》明确了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中期及远期目标:到2025年,海岸带地区生产要素配置和产业结构日趋优化,科技支撑和创新引领能力进一步增强,湾区发展和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取得重大成果,沿海地区建成为广东最美丽、最有魅力的地方,形成极具创新活力的黄金海岸带、极具魅力的品质生活海岸带、滩净湾美的蓝色生态海岸带。到2030年,形成科学合理的海岸带保护与利用格局,基本建成生态优良、功能优化、城镇优美、创新引领的世界级大湾区,将广东沿海建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美丽、最有魅力、最有活力的海岸带地区之一。
其中,在打造极具创新活力的黄金海岸带方面,将积极推动中国南部蓝色经济带发展,中新(广州)知识城、横琴新区、前海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南沙新区、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等一批对外合作重大平台建设有新提升。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海洋经济发展方式有新转变,海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一批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聚区。到2025年,海洋生产总值达到2.8万亿元,年均增长率约6.5%。
同时,将广州、深圳建设成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将珠海、汕头、湛江建设成为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打造一批海洋特色小镇和特色渔村,初步建成蓝色优质生活圈。以建设海岸带观光廊道、“陆-海-岛”立体旅游网为抓手,初步形成环境优美、风景秀丽的蓝色海岸风情带。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保护修复,严守生态红线,实施蓝色海湾、生态岛礁、“南红北柳”等重点工程。加强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切实提高灾害防范能力,完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初步建成海岸带安全屏障,形成滩净湾美的蓝色生态海岸带。
打造一轴多中心城镇空间结构,建设海洋特色小镇及渔村
《规划》提出,广东将对接国家城镇布局,打造“一轴、多中心、集群式”的城镇空间结构。依托沿海高速公路和高快速铁路为主的综合运输主通道,构建贯通粤东、珠三角、粤西的沿海发展主轴。以广州、深圳为主中心,珠海、汕头、湛江为副中心,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汕尾、揭阳、潮州、阳江、茂名为地区性中心,构建发展定位明确的“双核多心”城镇功能等级体系。以集群式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构筑珠三角世界级湾区城市群、汕潮揭城市群和湛茂阳城市带等城镇组合形态。
同时,统筹推进海域、海岸线和港口腹地陆域资源综合利用,推动港口优化功能布局和资源配置,形成以珠三角港口群为主体、以粤东和粤西港口群为两翼,主次分明、分工合理的集群化港口发展格局,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门户。构建综合高效交通运输网络,有机衔接港口、海运通道与公路、铁路等。至2020年,沿海建设60个海洋特色小镇和150个特色渔村,城镇化率达到81%;至2025年,沿海建设70个海洋特色小镇和160个特色渔村。
此外,统筹规划建设广东滨海生态公路,切实推进“交通+旅游”融合发展,形成“南海镶带,岭南丝路”,打造广东最有魅力的滨海休闲带。开发滨海绿色开敞空间,建设各具特色主题游径。依托海岸湿地、湖泊溪流、优质沙滩等,打造生态环保、水上运动、休闲游憩、文化考察等类型的主题游径;依托海岸、岛屿、湖泊、田野、郊野公园等景观节点,建设以郊游休闲为主题的游径;依托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野生生物资源丰富的地区和广东省独特的海岛、海岸等景观特色,建设以科普教育、观光体验为主题的游径。加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址调查与保护。挖掘广东“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内涵,结合南粤古驿道保护与利用工作,将黄埔古港、樟林古港、台山海口埠和徐闻古港打造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出海口纪念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动海洋经济发展
《规划》提出,广东将提升传统优势海洋产业,推动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现代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等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延伸高端产业链。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以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为重点,突破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快发展海洋服务业。发展滨海旅游、海洋文化、海洋电子信息、海洋金融、航运服务等海洋现代服务业,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和品牌建设,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海洋服务企业。集约发展临海高端产业。按照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的要求,发展技术先进、经济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高端临海工业。跟踪国际海洋技术和产业发展方向,结合广东基础和优势,储备一批发展潜力巨大的项目及技术,积极布局新能源、深海矿产等海洋潜力产业。
按照海洋经济示范区设立标准,在湛江、茂名、深圳、珠海、江门建设海洋经济示范区,探索创建以金融支持蓝色经济发展为主题的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开展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推进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装备产业的产业链协同创新与产业孵化集聚创新。深圳探索市场主体、开放融合和国际化的金融创新、转移转化、集聚发展、政策协调、服务高效模式,打造一批中高端产业链和产业集聚区,至2020年实现海洋生物产业、海洋高端装备产业增加值分别为81亿元、524亿元。湛江探索科技创新驱动海洋经济发展新模式,建立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进一步提升在全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地位。
此外,推动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建设。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吸纳技术、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引导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发展。建设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增强海洋经济辐射带动作用,带动海岸带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扶持发展海洋探测装备、海洋通用装备、海洋高端运载装备、海洋能源开发装备、海洋渔业开发装备、陆海关联工程装备,力争在可燃冰开发装备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推进珠江西岸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将珠江西岸打造成具有世界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基地,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提供试点经验和示范引领。到2020年,力争打造2-3个产值超千亿元、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海洋高端装备产业集聚区,形成粤港澳大湾区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