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妙惟肖的广彩瓷碟、构图精美的广绣山水画、巧夺天工的玉雕作品……在近日举行的首届“岭南青年工艺美术集市”上,300多名立志创业、锐意创新的传统工艺美术行业传承人及青年才俊汇聚一堂,亮出自己独具特色的创意作品。本次集市旨在为正在学习、刚刚从事工艺美术创业的年轻人提供一个彰显才华、展示技艺的舞台,让传统工艺美术薪火相传,“点亮”今天的生活。
汇聚众多年轻工艺美术师及创意精品
据悉,本次集市参展作品包括日用工艺品和陈设工艺品两大类。参展者主要来自三方面:正在大专院校工艺美术专业学习的专科、本科生和研究生,包括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东轻工职业学院、广州轻工技术学院、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等大专院校工艺美术专业的莘莘学子;工艺美术专业毕业两年的专科、本科生,工艺美术类技校毕业三年的学生;以及广州“三雕一彩一绣”(木雕、牙雕、玉雕、广彩、广绣)的传承人、艺徒等。
此外,应主办单位邀请,中国陶瓷专业最高学府景德镇陶瓷学院一批年轻的陶瓷艺术师,也专程赴广州参加“岭南青年工艺美术集市”,特设20多个展位呈现他们的瓷器创意作品。这些来自景德镇的学子中,不少已是享有名气的陶瓷艺术青年才俊,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卖九的学生冯飞,他的青花分水技艺深得其师赞许;汪轶群的工笔粉彩技艺,也是景德镇青年陶艺师中的佼佼者。
据统计,此次集市共设110个摊位,销售收入全部归参展的青年创意创业者,作为扶持与鼓励。主办单位还设立了“岭南青年工艺美术集市优秀作品奖”评选,获奖者可获得奖金1000元,获奖证书在广州市非遗类工艺美术专业资格评审中可作为业绩成果材料提交。经专家大师评选,任香香、韩晓俊、宁长琴等人获陶艺类优秀作品奖;周承杰、何蔚菁等人获彩瓷类优秀作品奖;梁淑萍、吴雨露获刺绣类优秀作品奖;薛伟杰、梁誉豪等人获雕刻类优秀作品奖。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小金匠”、连南瑶族博物馆桃花红工艺品有限公司获得综合类优秀作品奖。
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碰撞出“火花”
此次集市的成功举办,为年轻的传统手工艺传承者们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由青年工艺美术创意人才带来的玉雕、石雕、木雕、广绣、广彩等传统手工艺精品,如有着油画般质感的“水乡”系列广彩、画着一组不同时代的火车票的漆画等,无不让人眼界大开。
活动得到了众多工艺美术大师和学院专家教授的鼎力支持。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翟惠玲、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谭广辉、“广彩”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周承杰等广彩领军人物,分别率领众学生潜心创作了一批广彩新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民辉指导学生在雕刻材料创新、技艺创新方面锐意进取,此番又有新作品面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玉雕传承人高兆华带领学生梁誉豪、朱泽华、卢曦滢、高菲、陈玮等,创作出既有传统玉雕工艺,又具备当代艺术理念的佳作;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尹秋生的学生们,则带来了学院派唯美而经典的木雕作品;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李瀛龙老师的学生们,打造出一批令人赏心悦目的金银首饰镶嵌作品;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关慧仪老师指导学生在漆画、漆艺领域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专家表示,岭南工艺与工业美术设计相结合,催生了不少创意迭出、适宜现代生活的新作品,这种创作倾向也有利于传统非遗项目的生产性保护,让它们借助市场重焕新生。如古老的岭南漆艺,现场展示的作品有别于传统漆器以木制品为主的创作思路,创造性地将陶瓷、金属铸件与漆艺结合,研制出一系列别开生面的作品,为一度淡出市场的古老漆艺寻回了生存空间。广州牙雕曾被赞许为“最优秀、最完美无瑕的顶峰”的中国工艺,为扭转“无牙可雕”的困境,“象牙雕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民辉开创出一条“以骨代牙”的新路:他将牙雕技艺应用到骨雕上,同时借鉴明清木作榫卯拼接技艺,把骨料有机地拼镶起来,视觉效果丝毫不输象牙。
传统工艺美术得到传承发展
如何让传统手工艺后继有人,是当今传统手工艺传承保护和开发中的重要课题。收入不高、生存困难等,导致年轻人难以长久留在这个行业。“要让传统手工艺能真正传承下去,最重要的是为青年手工艺人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尹秋生认为,广东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并未出现青黄不接,传统手工艺正在以学校开课、家族继承、师徒传授等方式传承下去。他表示,相对而言,学校培养更能激发年轻人的创新能力。
广彩传承人何雪莹也表示,广州轻工技术学院于2013年开设了广彩班,次年招收了第一届学生,如今两届广彩班共有20余名学生。此外,该校还设立了“岭南特色工艺传承基地”,如今已开设了15间传统工艺工作室,对于促进广彩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活动主办方介绍,“岭南青年工艺美术集市”活动拟将长期开展,以激励青年工艺美术传承者潜心学艺,接受市场的洗礼,加快促进工艺美术人才成长,从而推动传统工艺美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