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廊”联动串起十大核心创新平台
据了解,“一廊”就是“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穗莞深三市有各自的战略定位。其中,广州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集聚的优势,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和国际科技创新枢纽;深圳发挥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市场化程度高的优势,加快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先行区;东莞发挥制造企业和工业园区集聚的优势,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国家级粤港澳台创新创业基地、华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十核”是指“广州大学城-国际创新城”等十大核心创新平台。它们是根据区域创新空间综合能力和潜力评价体系的评价结果,结合三市自身的发展战略与意愿而研究确定的。这十大创新平台总面积约349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建设用地总面积约243平方公里,将构建科技创新重要的空间载体,打造全球顶尖科技创新平台,为珠三角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十核”均有明确的功能定位
据了解,十大核心创新平台均有明确的功能定位和重点发展产业。其中,“广州大学城-国际创新城”以广州大学城教育科研创新为支撑,建设珠三角科技创新高地、华南科技合作之窗、高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基地;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与高端制造、文化创意、生命健康产业。“广州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定位为打造广州新经济重要引擎、亚太地区互联网总部基地、全球互联网投资首选地及国际高端人才汇集地;重点发展“互联网+”产业。“广州中新知识城”主要建设知识经济产业集聚区,推动国家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成为广州建设国家科技创新枢纽的核心组团;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知识经济产业。“广州科学城”则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突出创新创业生态建设,提升创新要素密集度,扩大对外辐射带动影响力,把科学城建设成为区域性科技创新创业中心;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产业。
而“东莞松山湖”定位为打造全球性科技园区、国家科创策源地、生态文明示范城区;重点发展高端电子信息、机器人、生物技术、新能源、现代服务业。“东莞滨海湾新区”主要打造海洋产业与先进制造业创新集聚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重要空间平台、粤港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验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海洋生物医药、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深圳空港新城”定位为打造技术标准领先、市场前景广阔的未来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国际会展贸易、现代服务等功能,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新城、国际一流空港都市区;重点发展智能装备、航天航空产业。“深圳高新区”将增加创新要素密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重点发展新材料、电子通信、数字视听、生物医药产业。“深圳坂雪岗科技城”将放大华为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发挥技术溢出和人才溢出效应,培育打造国际科技研发高地和特区一体化先行示范区;重点发展通讯设备、5G产业。“深圳国际生物谷”瞄准国计民生重大需求,以前沿科学发现为引领,发挥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优势,建设成为国际领先的生物科技创新中心、全球知名的生物产业集聚基地;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和生命健康产业。
“多点支撑”如“众星伴月”
据了解,目前已在“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内初步选择37个创新节点,突出特色,分别发展为创新研发型节点、创新制造型节点和创新服务型节点。其中,广州拟发展13个节点,包括国际生物岛园区、天河智慧城、中大国际创新谷和南中轴创新带园区、国际健康城、天河·公园智谷片区、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核心区、黄埔·云埔片区、增城·太平洋夏埔片区、黄埔临港经济区、空港经济区、白鹅潭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广州南站商务区、增城·珠江国际智能科技产业园片区。
深圳拟发展15个节点,包括留仙洞总部基地、坪山高新区、梅林-彩田片区、大梧桐新兴产业带、凤凰文旅科技小镇、盐田河临港产业带、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宝安中心区、光明凤凰城、龙华中心区、坪山中心区、大运新城、国际低碳城。
东莞拟发展9个节点,包括中子科学城、长安科技商务区、石鼓片区、粤海银瓶合作创新区、东莞生态园、水乡新城、东部工业园、虎门北站片区、沙田临港现代产业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