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在西汉南越王墓葬考古中已发现中药及制药工具,证实岭南地区医药历史至少已有2000年之久。广东与东南亚等沿线国家地缘接近,而且华侨众多,文化认同度高。中医药借海上丝绸之路对外传播,已经在东南亚地区实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今年初,国家发布《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广东中医药产业也将借海上丝路“扬帆出海”,再创辉煌。
罗浮山“洞天药市”远近闻名
岭南中医药历史悠久。1983年,广州市象岗山西汉南越王墓葬发掘出土的文物中,发现有中药、捣药工具及装药丸的银盒。中药计有雄黄、硫磺、紫石晶、绿松石、赭石等五石药和羚羊角:捣药工具为铜臼、铜杵,铁杵。装药丸的银盒外形扁圆,盒盖和盒身有蒜瓣形花纹,盖身、口沿饰有精细几何纹,并且鎏金,盒底有铜质圈足,盒上烧焊三个小钮,出土时,盒内盛有半盒中药丸。说明当时的医学发展已经出现了丸药成品。有专家表示,西汉南越王墓葬考古的重大发现,证实岭南地区医药历史,至少已有两千年之久。根据古籍记载,在晋代之前,岭南地区的医学已经有了初步发展,有了应用中草药的经验。而后,随着中原战乱而出现的中原人口第一次大规模南迁,许多医家从中原进入岭南地区,为岭南医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生的力量,迎来了岭南医学发展的小高潮。
要谈广东中医药的发展,不得不提惠州博罗的罗浮山。罗浮山上植物资源丰富,其中药用植物就有1200多种,是名副其实的百草药库。自秦至清,罗浮山地区一直是皇家御用药园。东晋著名医药学家、炼丹术家葛洪曾在被誉为岭南第一山的罗浮山修道炼丹、采药著书、悬壶济世。期间他编著了中国古代最早的医疗“急救手册”——《肘后备急方》,也是在民间普及中医中药知识的最早教科书。据文献记载,葛洪就是被罗浮山得天独厚的中药资源和自然环境吸引,隐居山上,采集罗浮山近百种道地药材,苦练丹药。丹药没炼成,却意外炼得一种芳香液体,经葛洪亲身使用后,发现对岭南地区的瘟病时疫、疠瘴之气,以及寒热肿痛、无名肿痛等岭南常见疾患具有疗效。于是葛洪称之为“百草药油”,赠送给罗浮山脚下的群众使用,在岭南一带广为传颂。
到了宋代,开辟于罗浮山冲虚观旁的“洞天药市”与广州芳村花市、广西合浦珠市和东莞寮步香市一起被称为“岭南四大集市”。四大集市当中属罗浮洞天药市规模最大,是当时中国最大的“药市”。它在冲虚观左侧一条山道上,宛然是一条药街,鼎盛时绵延数里,岭南乃至东南亚的药商云集于此,热闹非凡。这一便民集市,让山民百姓在此交流医药,甚至看病疗疾,很受欢迎。
广东中医药“走出去”底气足
近年来,广东省中医药发展在全国处于排头兵地位,具备推动中医药走出去的良好基础。不仅广东中医医疗服务全国领先,而且广东省中药产业规模全国领先,同时广东也是中药产品出口的主要省份之一。统计显示,全省规模以上中药生产企业有159家,工业总产值451.8亿元。其中中药饮片生产企业68家,产值133.68亿元;中成药生产企业91家,产值318.12亿元。建成了一批中成药大型生产企业和国内一流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形成广州清平中药材专业市场和普宁中药材专业市场等全国重要的中药材集散地。
此外,广东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水平全国领先,中医药对外交流活跃,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在多领域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先后签署了《粤澳中医药产业合作框架协议》,推进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项目建设;建立了“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澳门科技大学)联合实验室”;推进香港公立医院首次开设中医门诊服务。
历史上,广东许多中医药老字号迁移到港澳、东南亚一带发展,对传播中医药起到重要作用,也使得岭南中医药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当地中医药具有很深的联系。据了解,泰国政府卫生部于2000年宣布“中医药合法化”,官方承认中医中药;新加坡取得合法执照的中医师约2000人,西医院内也设有中医及针灸科室;马来西亚如今中医药从业人员有10000多人;印尼当地的中医从业者联合成立“印尼中医协会中央理事会”,已拥有28万传统医疗工。近年来,我省与越南、韩国、日本、新加坡、印尼、澳大利亚、美国、莱索托、马拉维、赞比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加强中医药交流合作,岭南中医药逐步走向世界。
广东积极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
近年来,广东在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走出去”方面也是不遗余力。其中,广东省贯彻《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实施方案提出,要扩大中医药健康服务对外合作。支持中医药机构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开展中医药健康领域的投资与合作,鼓励中医药老字号企业申请境外商标注册,打造国际知名品牌。建设以南药道地药材为基础,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中药材国际市场交易平台,扩大广东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大力发展与旅游业相结合的对外中医医疗保健服务产业,加强宣传和推介。发挥我省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资源优势,吸引国(境)外人士来粤就医、接受学历教育或短期培训。推动多层次的中医药国际教育合作,积极参与国(境)外高水平学术机构有关合作项目,不断提高我省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借助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优势,以粤澳中医药科技产业园为载体,开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培训、科学研究和产业合作。
同时,支持中医医疗机构参加国家援外医疗,鼓励有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和社会资本在国(境)外开办中医医院、连锁诊所等国际分支机构,推动广东中医药技术、服务和药物走出去。支持通过跨国中医药远程教育,远程诊疗服务、养生保健国际咨询和认证服务等对外交流与合作形式,扩大广东中医药健康服务的规模。支持中医药企业参与全球中医药各领域合作与竞争,在海外建立研究基地和营销物流网络,鼓励中药产品在海外注册,实施海外发展工程。
而《广东省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也提出,广东“十三五”期间将创新对外交流与合作机制,扩大中医药国际贸易发展,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中医药发展战略。一方面,积极推进与相关国家全面开展中医药经贸、服务、教育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关系;积极推进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建设,建立粤港澳中医药服务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同时,引导和鼓励海外国际生源来粤学习,提升对外办学的质量与水平;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海外主流大学合作开展中医药高水平教育,扩大中医药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加快培养适应国际市场需要的中医医疗服务、市场营销和医药贸易等外向型人才,为中医药国际化提供充足的优秀人力资源。
此外,扶持中医药服务贸易重点项目、骨干企业、重点区域建设和中药材海外资源开拓,支持中医药企业扩大中医药产品和服务出口,建设中药产品出口基地。鼓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药物的企业在国外同步开展临床研究。支持中医药机构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扩大中医药对外投资和贸易。鼓励中医药机构到海外开办中医医疗养生保健机构。鼓励中医药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加快打造知名国际品牌。
相关链接
屠呦呦凭借发现青蒿素获诺贝尔奖,其灵感主要来源于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
屠呦呦1969年2月接受中草药抗疟研究任务,开始搜集相关历代医学资料并进行实验研究,可是屡经失败。一次偶然机会看到《肘后备急方》中所著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绞取汁”不是传统的水煎熬煮中药之法,消除了没有抗疟活性且有毒副作用的酸性部分,保留了抗疟活性强、安全可靠的中性部分,帮助屠呦呦成功发现了治虐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
为纪念葛洪的突出贡献,当地在葛洪当年采药的地方筑碑为证,种植青蒿,建立青蒿园,供游客参观、学习、了解;同时,在景区洗药池景点(据说是葛洪夫妇当时洗涤中草药的地方),用木牌子挂起了葛洪《肘后备急方》里面记载的部分药方,向游客展示中医药文化的源远流长。
数字
中医药已传播到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今年初发布的《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出,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已同外国政府和机构签署了80多份中医药合作协议。《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与沿线国家合作建设30个中医药海外中心,颁布20项中医药国际标准,注册100种中药产品,建设50家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