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领域掀起新一轮变革浪潮之际,具身智能作为推动产业升级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正加速从理论构想迈向现实应用。3月22日,中山大学管理学院联合大数据管理行为与决策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数智技术研究与应用》学术期刊、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校友会、中山大学校友会人工智能产业联盟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举办“具身智能发展前沿论坛”,就具身智能的技术突破、产业落地、人机协同等议题展开深度研讨,共同勾勒具身智能发展的未来图景。
广东省新黄埔中医药联合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春晖博士从政策引领、产业演进、场景革命、未来趋势等维度详细阐述了具身智能的发展历程以及其作为新研究范式的特点。他指出,具身智能作为新研究范式,其市场潜力将在智能制造、家庭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加速释放。华南技术转移中心CTO赖培元强调,产业化需突破“技术孤岛”困境,通过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实现技术转移,如腾讯实验室研发的小五机器人已探索进入家庭养老场景。论坛主持人韦立坚副教授预判,认为具身智能产业发展虽然目前还是一个初始阶段,但在生产经营和家庭生活中,会根据特定的场景逐步推广。具身智能产业发展成熟是一个中长期过程,但随着生态的完善和技术变革,最终会迎来爆发点,因此前景非常远大,将成为远超汽车的重大实体产业。
尽管工业制造、医疗健康等领域已取得初步成果,但具身智能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仍面临多重挑战。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成慧教授揭示,泛化性不足是当前核心瓶颈——现有大模型因缺乏物理世界数据,难以处理复杂场景中的物体抓取任务。此外,还存在原理性问题、轻量化问题等。在实现人工智能与人体的融合方面,也面临算法与人体匹配的难题,如当 AI 发展速度与人体适应能力不匹配时该如何应对等等。智能工程学院梁小丹副教授提出技术演进双路径,既要探索通用超级大模型的多任务处理能力,也要聚焦垂直场景开发务实产品。值得关注的是,实验室机器人在复杂动作序列和环境响应方面已展现高完成度,但如何提升现实场景中的灵活性与稳定性,仍是亟待突破的关键。
随着具身机器人进入家庭服务、医疗护理等人类活动领域,人机协同管理面临技术、伦理、教育等多维度挑战。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钟一彪研究员在致辞中提出,具身智能将重塑企业管理和社会治理范式,这种“有身体的人工智能”要求我们从管理学视角重新定义人机交互、人智协同、组织决策和商业模式。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秦昕教授创新性提出“人工智能商数(AIQ)”概念,用于衡量人类理解人工智能以及与之交互协作的能力。他指出,人机协作能力并非随机,个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大多数场景下,人机协作的工作效率要远超单纯依靠人类工作,但不可忽视的是,部分人在人机协作过程中的表现不逊色于人工智能。AIQ 区别于传统的人类 IQ(智商)和 EQ(情商),它代表着一种全新的能力维度。当前,相关领域的研究正积极探索 AIQ 的理论依据与度量方式,力求帮助企业做好真人员工和AI员工的协同管理。从伦理的角度,他认为人工智能的初衷是帮助人类解决各种难题,因此具身机器人的需要应用到人类不适宜或者不擅长的工作,而不是对人类的简单替代,要体现科技向善。
本文图片由活动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