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骨”一生 轻“松”前行(一)
来源:广东科技报作者:戴杰 2024-09-21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 康复医学科 戴杰              

 

一、寂静杀手  严阵以待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骨矿含量降低,骨组织微结构退化、破坏,导致骨骼脆性增加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病。骨质疏松症并不像心脑血管疾病那样直接危及生命,因此容易被大众忽视,常因严重疼痛或者骨折后发现,才被称为人体“寂静的杀手”。骨质疏松作为一种多发病、常见病、并发病,已跟心脑血管意外、糖尿病并称为慢性疾病管理的“三座大山”。

 

骨质疏松症中医多称“骨痹”“骨枯”“骨痿”“骨极”“骨蚀”等病名,常言“不通则痛”“不荣则痛”,而其本质也因髓海空虚而致“不容则痛”,对于废用性骨质疏松而言,其发病根源还在于“不用则痛”。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推进,骨质疏松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对于整个人类群体来说,骨质疏松症是一道“必答题”,而非“选择题”。但对于骨质疏松绝大部分人都是“知”而不“晓”,只知“补钙”不懂调护,所以骨质疏松既要全面“防”,也要认真“治”。每年的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由世界卫生组织在1998年正式确立,旨在呼吁全世界重视骨质疏松症的防治。

 

二、抽丝剥茧  知疼折骨

 

骨质疏松症主要表现有:

 

1.疼痛。全身性疼痛,无固定压痛点,表现多为隐痛、钝痛;日间轻,夜间重;常见部位有腰背部、髋部及四肢,以腰背痛多见,并沿脊柱向两侧扩散。

 

2.驼背畸形。骨质疏松严重者因腰椎压缩骨折,可有身高缩短和驼背、脊柱畸形和伸展受限,严重者出现呼吸功能受限。

 

3.骨折。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后果是骨折;常见部位是脊椎、髋部、前臂远端、上臂近端等。

 

4.跌倒风险增加。主要是由于钙剂及维生素D缺乏,导致双下肢肌肉萎缩、乏力。

 

三、精准诊病  全面评估

 

1.DXA骨密度检测是诊断骨质疏松金标准!若身高明显下降,医生也会让您进行胸腰椎 X 线侧位影像来判定是否发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值得注意的是:放射平片不可以代替诊断!

 

报告中T值用于表示绝经后妇女和大于50岁男性的骨密度水平。对于儿童、绝经前妇女以及小于50岁的男性,其骨密度水平建议用Z值表示。T(Z)值在-2.5至-1之间,诊断为骨量减少(又称低骨量);T(Z)值小于或等于-2.5,诊断为骨质疏松。如果检查提示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加上发生了骨质疏松骨折(或称脆性骨折:指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即发生的骨折),即可诊断严重骨质疏松症。

 

2.骨代谢指标检测

 

临床中经常有患者疑惑已经做了骨密度检查为什么还需要抽血检验?骨骼是活的组织,不断地新陈代谢,旧的骨质被吸收,由新组成的骨质所代替。吸收期过多或过快,骨质疏松症便会出现。反应吸收过快慢我们叫骨代谢指标或者骨转换指标,就需要通过抽血检验明确。骨密度检测是骨质疏松诊断的金标准,能判断患者骨量现况(现有多少),但同时也要关注症状及骨量丢失的不平行性,重视评估患者骨量丢失速率(丢失多少),这就需要进行骨代谢指标检查。一般抽血检验包括:

 

骨代谢指标(又称骨转换指标):总I型胶原氨基前端肽PINP、β胶原降解产物(β-cross)、N端骨钙素、甲状旁腺素、25羟总维生素D含量等。部分医院会根据实际情况整合成骨质疏松5项套餐等统一开具。骨代谢生化指标的临床应用,为骨质疏松的诊断、鉴别诊断、预测骨折风险及抗骨质疏松治疗疗效评价提供了分子生物学依据,并在骨质疏松流行病学研究、发病机制、骨质疏松药物开发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生化指标: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ALP、生长因子、血脂、肝肾功能等。这些主要是用于用药前的评估,特别是血钙水平及肝肾功能,因为很多抗骨质疏松的药物对血钙水平及肾脏肌酐清除率等有明确的使用要求,并且也用于用药后的安全及疗效评估。

 

四、重在预防 相助骨康

 

1.摄入骨健康基本补充剂: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

 

钙摄入可减缓骨的丢失,改善骨矿化。中国营养学会对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的每日钙摄入推荐量为1000-1200mg。目前的膳食营养调查显示我国老年人平均每日从饮食中获钙约400 mg,故平均每日应补充的元素钙量为500 mg - 600 mg。

 

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对骨骼健康、保持肌力、改善身体稳定性、对降低骨折风险有益。我国成年人推荐剂量为200IU/d,老年人因缺乏日照以及摄入和吸收障碍常有维生素D缺乏,推荐剂量为400-800IU/d。

 

2.采取防止跌倒的各种措施

 

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生活环境应光线充足、地面干燥且少障碍物,不铺地毯或将地毯固定住。在饭后起立、夜间起床、下雨、下雪、地面有冰、负重等容易跌倒的情况,应加倍小心,采取措施防止跌倒,特别在浴室。外出活动时使用各种保护工具:如步行器、关节保护器、具有防滑鞋底而富弹性的平底鞋等。

 

3.均衡膳食

 

骨质疏松患者饮食必须适量,暴饮暴食除了对胃肠道有损害外,身体也不能有效地吸收和利用,只能将过多的部分排出体外,因而无益于纠正骨质疏松。

 

4.适当户外活动和日照

 

美国运动医学会推荐的骨质疏松症预防运动方案是力量训练、健身跑和行走。老年人接受适量阳光,能够促进体内活性维生素D的生成,有助于防治骨质疏松和抑郁症。晒太阳的时间段最好在每天下午3时以后到傍晚时分,20到30分钟为宜。

 

5.避免嗜烟、酗酒和慎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

 

酒精可引起器官损害,抑制钙和维生素D的摄取,抑制维生素D的活化,直接对抗成骨细胞的作用;吸烟可加速骨质的吸收,加速雌激素的灭活和分解。

 

避免长期使用利尿剂、四环素、异烟肼、抗癌药、强的松等,确因病情需要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并定期复查调整。

 

6.应从儿童期开始,在35岁之前,达到个人最高的骨量

 

重视生长发育,摄入足够钙剂,保证负重运动,保证峰值骨量,为后续骨骼健康增能强备。

 

7.保持规律作息及愉快心情

 

充足规律的睡眠不仅有助消除疲劳,提高抵抗力。研究已经证实,情绪抑郁与骨质流失有关。例如,具有重大精神抑郁问题历史的女性的骨密度较低,皮质醇水平较高,而皮质醇是一种与骨质流失有关的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