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科普大讲堂”是由广州市南沙区科学技术协会面向青少年家庭新创立的科学文化传播品牌。每期大讲堂邀请四位来自不同领域的演讲嘉宾,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与背后故事,通过引人入胜的语言和沉浸式的现场氛围,为观众带来一场科学、文化、艺术交融的知识盛宴。“南沙科普大讲堂”由广州市南沙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办,首期活动由大湾区科学论坛秘书处承办。
南沙科普大讲堂
第1期 | 2024年4月20日
戴辑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所副研究员
大家好,我是戴辑,来自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我是研究大脑的。大家都知道,人类一切思维、运动、情感、学习、记忆,甚至大家决定今天来现场听我的报告,都是来自于大脑的决策。
大脑的功能划分
从解剖学上来说,按照最笼统的划分,我们的大脑,可以分成四个大的部分,一是枕叶,在后脑勺位置;二是颞叶,在耳朵的旁边;三是前额叶,在额头位置;四是顶叶,在头顶位置。大脑不同的部分负责不同的功能,比如说,枕叶负责视觉,颞叶负责听觉,顶叶跟我们的运动有关,额叶负责学习、记忆、情感等功能。
除了大脑的表层,在大脑的深部还有更多非常复杂的“核团”,负责其他功能,比如说在大脑的后半部分有一个叫脑干的地方,与维持我们基本的生命活动,像呼吸、心跳等基础生存状态有关。所以也提醒大家,小朋友们平时在追逐打闹的时候,千万不要摔到后脑勺。
如果我们把大脑放大来看,会发现我们的大脑是由很多根系状神经元组成的,神经元是组成我们大脑最基本的功能单元。人脑大概由860亿到1000亿个神经元组成,1000亿是什么概念?目前所知道的银河系大概有4000亿颗恒星,从这个比例上看,可以说我们每个人头顶都有一个小宇宙。
这些神经元相互之间不是独立的,而是彼此相连的,构成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就是我们大脑具备强大功能的基础。
大脑也会生病
就跟我们身体会生病一样,我们大脑也会生病,而大脑生病会带来很多不同的问题。在我们的一生之中,从小一直到老去,大脑在不同的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风险,比如,从两三岁到五岁,可能会面临自闭症的风险,到了十多岁的青少年期,可能会面临抑郁症的风险,等到我们老去,可能会面临老年痴呆症的风险,所以在我们一生中,大脑都会面临患不同疾病的可能。
什么是帕金森病
今天讲的帕金森,也是一种脑病。它典型的症状就是静止性震颤,肢体僵直,运动步态失衡。一些病人还会出现“面具脸”,就是眼神很僵硬,基本上不会眨眼睛,没有什么面部表情,行走的时候肢体一般是前倾的,手臂不会动,走路的姿势非常机械。
帕金森病人会面临什么样的情况呢?可能他一开始想去喝水,发现拿不住杯子了,想穿衣服,发现扣子怎么都扣不上,慢慢发现自己的衣食住行都需要他人帮助,走路需要搀扶,到最后甚至会完全瘫痪,失去生活能力。所以帕金森病会给病人和家属带来非常大的负担。
在历史上也曾有许多名人,有过帕金森病的患病史。其中最著名的场面就是拳王阿里在2004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上,用颤抖的双手点燃了奥运火炬,这一幕非常让人动容,通过奥运会的镜头被记录下来。大家注意,他当时颤抖的双手,不是因为激动,而是因为他患有帕金森病,控制不住地颤抖。
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表明,全世界有超过850万帕金森患者,而中国的病患就超过300万,这是非常庞大的数字。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帕金森病的一些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年龄越大,帕金森发病的概率越高。在54岁之前,发病率大概小于1%,但是到了65岁之后,发病率大概是2%,到了85岁之后,男性发病率可能会到4%。第二个特点是,男性的发病率要远远高于女性。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可能会有一些社会因素的影响。
关于帕金森的具体病因,很可惜,虽然我们研究了很多年,但是一直到今天仍然不是太清楚。只知道帕金森病跟遗传、生活环境的影响都有关系。
根据这些因素,我们要提醒大家,为了降低患帕金森病的风险,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要多参加运动,要适当从事一些体力劳动,同时要多摄取青菜、水果这些健康的食物。根据我们的经验数据发现,脑力劳动者的帕金森发病率要大于体力劳动者,也就是说,长期坐办公室的坐班一族,很少运动,往后的患病几率会相对高一些。
另外,大家要避免接触有毒化学药品,比如说农药、杀虫剂等等,平时看到草地除草、果树施肥的时候,一定要远离。
帕金森病的传统疗法
虽然说病因不明,但是帕金森病的病理相对是比较清楚的。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帕金森病跟我们大脑里一块特殊区域的病变有关,这块区域富含黑色素,从形态上看,它会比旁边的区域颜色更深,所以我们就把这一区域命名为黑质。科学家们发现帕金森病的病人,在黑质这一块脑区的多巴胺神经元大量凋亡,导致多巴胺分泌不足,继而引发一系列的症状。
当前,治疗帕金森病主要是靠药物疗法。这个药物叫左旋多巴,通过口服的方式进入体内,到大脑之后会转化为多巴胺,从而补充大脑缺失的多巴胺,也就可以缓解帕金森病的一些症状,但左旋多巴并不是一个特异性作用的药物,我们大脑内有很多的多巴胺系统,左旋多巴在进入脑内后会散布性作用于全脑的多巴胺系统,引发其他的问题,比如,病人在长期服用后,随着病程进展,会逐渐呈现一些药效减弱的症状,出现像异动症之类的副作用,所以,我们亟需开发高效、安全、持久的新型帕金森症疗法。
传统疗法的思路是,既然帕金森病是因为缺乏多巴胺,那么就补多巴胺,还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路。但我们从中国传统的“全局观”去看,能不能够绕开多巴胺,开发一个新的策略呢?
帕金森病的治疗新思路
我们知道,平衡运转的车辆,都需要动力系统和制动系统,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油门”和“刹车”。我们大脑中也有这样的“油门”和“刹车”系统,就是大脑中连接黑质和纹状体的“直接通路”和“间接通路”。在帕金森病的病理下,由于多巴胺不足,导致“油门”没油了,动力就不足了。我们想的策略是,既然没油了,那我们可以不用油,借鉴新能源车的思路,比如混动汽车,它是在有油的时候可以烧油,没有油的时候可以用电机,所以,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给大脑的动力系统也加一个新的“电动”系统?有了这个“电动系统”,在“没油”的时候一样可以让大脑这辆“车子”动起来。为了验证这个策略,我们就做了这样一个工具。
改造病毒为治病工具
这个工具其实是通过改造病毒来完成的。说到病毒,大家可能都很害怕,但病毒跟我们人类是“亦敌亦友”的关系,它跟人类共存了几十万年,从另一个层面上说,甚至是病毒塑造了我们人类现在的样子。
有些病毒能够让我们生病,但是有些病毒,通过我们对它的研究和了解,进行适当的改造,也可以变成治疗帕金森病的工具。
我把它比喻成大脑中的航天工程。我们知道,任何航天工程都需要运载火箭,它可以把卫星、太空站、空间站等都运到外太空中的既定目标轨道去,而病毒也同样具备作为运载工具的能力,我们把它称为“载体病毒”,它可以根据我们设计的需求,把想要的工具递送到我们大脑中的目标脑区去。
我国的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非常厉害,它们可以具备自动对接的能力。我们也想让病毒工具具备类似的自动对接能力,可以自动识别大脑中的神经元。
我们大脑中的神经元类型是非常多的,但是只有一部分是我们想要去改变的神经元。所以,我们让病毒工具具备自动识别的功能,让它到一个既定的脑区中去,识别我们想要去操纵的神经元,这个叫具备靶向性,也就是具备精准操控的能力。
当我们发射的飞船或者卫星到达指定轨道发挥作用之后,它依然要听从地面指挥中心的指令,执行相应的任务,我们也一样,需要让大脑中的神经元听我们的指令。怎么做到呢?我们通过载体病毒,给神经元加一个让它听我们话的工具,通过这个工具,我们就可以遥控神经元,比如说想让这个神经元打开,它就开始激活,让那个神经元关闭,神经元就开始静默。所以,我们通过病毒工具也能让神经元听话,实现最基本的操纵神经元的能力。
新疗法在实验猴上取得成功
通过改造,我们最终做出了这么一个工具,可以重新连接大脑中的“直接通路”,让它重新具备动力。接着,我们把这个工具应用到实验动物——猴子身上。
我们发现,帕金森病的猴子在应用了这个工具之后,症状会大大减弱,运动能力会得到非常好的恢复,说明我们这个方法取得了初步的成功。这个成功的意义很大,为什么这么说呢?
现在在生物医学领域里面,从基础研究到真正的临床应用之间,其实隔着非常大的鸿沟,这里面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原因是实验动物的采用。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关于帕金森病的研究,甚至包括其他脑病的研究,主要用的模式动物都是小白鼠,但有一个问题是,小白鼠自身是不会得帕金森病的,所以,不论你用什么样的方式把小白鼠治好了,也不一定就能把人给治好,但是,猴子跟小白鼠不一样,猴子跟人一样,它天生就会得帕金森病。有了这个优势,我们一旦在猴子身上得到了验证,那么它在病人身上能够得到应用的可能性就会大大提升。因此,我们这个研究其实是大幅缩小了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之间的距离。
正是因为这样,我们这个研究被评为“2023年中国生命科学的十大进展”之一,以及“2023年中国神经科学的重大进展”之一。
回顾过去的研究历程,我发现,科学探索它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这项研究其实是建立在30多年前一项原始实验发现的基础之上,同时,也借鉴了过去十多年来,在病毒工具研发上的一些进展,才有了今天的突破。
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够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去,把在基础研究上的发现,更好地应用到临床治疗上,造福更多人类。
谢谢大家!
- END -
文章和演讲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南沙科普大讲堂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媒体转载和摘编。
来源:南沙区科协